下面文章中所提到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朋友经历的,因为隐私原因,会做一些模糊处理。
我刚到深圳不久,认识了一个朋友,他当时是一个公司的司机,只有初中学历,来自一个农村地区,父母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民。
后来,因为偶然的原因,他离开了深圳。
因为父母在农村,所以无法给他太多的帮助。
他的舅舅在广州,生意做得还挺大,于是介绍他到了广州一家公司工作,当公司送货的司机。
又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决定开始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他的舅舅再次帮助了他,将一套一房的公寓借给他住。
于是,他将每个月900元的收入分成两部分,300元用于生活开支,600用于学习。
他到广州一个大学开始从ABC学起。
这期间他为了静心学习,切断和绝大多数亲朋好友的联系,就是和我也很少联系。
因为努力工作,公司不再让他当送货的司机,而是让他当了专门的业务人员。
这时,他的舅舅再次施以援手,借给他一辆广州拍照的摩托车,方便他跑业务。
他的事业渐入佳境,很快就从业务员做到业务经理,后来他承包了整个公司。
在挣得人生第一桶金以后,他娶妻买房,然后离开原来公司。
到了新公司,他依然从业务人员做起。
在妻子的支持下,几年间,他一边继续学习(不拿文凭),同时陆续换了几个公司。
每次都是从业务员做起,做到主管就离职。
他的这种行为,在行业内开始引发人们的思考。
最后一次跳槽,是被猎头介绍到一家上市公司的华南分公司做业务人员,但不久他就成了这个分公司的老总,年薪百万。
后来,这个公司被一家大型央企收购,他也随着成为这个央企的一员,在分公司老总位置上一直坐到现在。
记得他刚挣到第一桶金时,我赶到广州帮他选了他第一套房。在他成为分公司老总时,我帮他选了第二套房。他一直住到现在。
一段时间,我到广州有空时会带着他到广东省新华书店的仓库买书,每次都是大量选购。
他从ABC开始学,后来一直读完了MBA,不过这中间他没有去拿一个文凭或者证书,他读书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她的太太也顺利地得到了两个硕士学位。孩子已经在美国读大学了。
还有一个朋友。
他的家境很好,是一个高知家庭。
他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从小被父母宠爱,尤其在经济上。
父母都爱读书,给他很好的榜样。
他对学习没有特别的兴趣,只是按部就班,随大流吧。
因为有阅读的基础,成绩不算太差。在一个普通的大学专科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一个国企工作。
他有一个口头禅,是:“我有钱,我自己买。”
单位发放免费的办公用品或者其它东西,他从来不会去主动领取,更不会因为报酬和他人争执。
结婚、买房,家里给了足够的支持。
所以,在工作上他能够聚精会神。
不久,参加一个难度极大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他一蹴而就。当地一共只有三个人考取,他成为学历最低的胜利者。
有了这个职业资格,他很快被别的单位挖走,成为一个二级单位的领导,进而成为一个重要岗位的领导。
因为有人举报,他被“双规”了。
但是,在那里他连一个晚上都没有过就回来了,依然负责那个重要岗位的工作。
在纪检人员的面前,他打开了他的网购账户,他的很多用品都有记录,他也没有多个银行账户,发放工资的账户账目往来清清楚楚,干干净净,家庭财产和收入完全匹配。
因为他已经有了不贪意外之财的习惯,也没有不良嗜好,所以尽管他在要害部门工作,但他抵御了各种进攻,没有做出任何贪赃枉法的事情。
在世俗看来,这两个朋友都是成功人士,但他们的敲门砖都不硬,初始学历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但他们最后都有了一个良好的事业。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对孩子气馁。如果家长能够依然给孩子一如既往的爱,给孩子继续帮助,孩子迟早会成功的。
我很早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介绍美国的一个德州小子(乡下人)成功地到《纽约时报》工作的故事。
大概内容是一个德州的年轻人,非常向往纽约时报的工作。于是他来到纽约去纽约时报应聘,想某得一份编辑的工作。但因为学历和经历被纽约时报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小伙子坐在街头的长椅上,非常沮丧。
一个路过的老人在了解了他的想法和近况后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他去纽约的一个不出名的地方小报社,找到报社负责人提出免费在报社工作两个月。
有送上门的免费劳动力,老板当然同意了。
于是小伙子每天第一个赶到报社,为报社的编辑记者们泡咖啡、跑腿,而那一些编辑、记者们非常乐意享受他的服务。
因为知道他只是义务工作两个月,因此大家也都乐意回答他提出的所有问题。
两个月后,当他去向报社老板辞行时,报社的编辑、记着纷纷要求老板留下这个小伙子,甚至愿意消减自己的薪水,因为他们已经离不开他了。
因为他对报酬的要求并不高,看在大家的面子上,报社老板留下了他。
因为他原来利用打杂的机会和每一个编辑、记着都有过交流,所以他不但很快上手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报社的效率,很快就被任命为报社的总编辑。
他到纽约还不到两年,因为他在业界的口碑,猎头公司来找他,出高薪邀请他去纽约时报担任副总编辑。
让孩子考一个好分数目的是让孩子考一个好大学,从而找一份好工作,获得一个好的收入。如果家长的思维陷于好分数等于好工作的话,就不免逼着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每个孩子开悟的时间不同,过早被逼迫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或许会摧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算被逼着学习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能否顺利走上社会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就能看到不少啃老族,很多人的学历并不低。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孩子在学习上暂时存在问题没有关系。可以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但绝对不要逼迫孩子。这时应该做好财务规划,在孩子今后需要经济上支持的时候及时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