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尽之丨《田子方》章八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yú)斛(hú)1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2,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

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注:

1斔(yú)斛(hú):谷物的量器。一斛容五斗,六斛四斗为“斔”。

2坏植散群:不立朋党。

解:

本章讲文王请藏丈人(姜太公)出山的故事。

颜渊听完文王与藏丈人的故事后,冷不丁一句“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立刻让人由赞誉藏丈人的伟大,转向质疑文王的威信。好煞风景。与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理解。藏丈人垂钓无心,无钓胜有钓。治理国家,他崇尚无为而治(“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任民自化,至四海升平。文王呢?他想请藏丈人出山,心中却顾虑大臣、百姓,不能定夺,于是假托梦使臣子信服。这是典型的有为而治。所以,我们看到了两种形式不同——无为和有为——却都成功的治。

有人评价《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是无政府主义,其实《庄子》也对远古未开化的人类“社会”情有独钟。《庄子》认为,尧舜(甚至黄帝)以前,天道流行,人与天地合德,顺应自然,无仁无知,却安适和谐。这其中体现着人的性命之情。等到后代,仁义知巧大行其道,世间是非分明,纷争不断,需要统治者的治理。这其中展现为“社会”的人化转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将当世比作一栋大楼,楼基的土地是人的原始家园,人们伏居大地,与其一脉相连;现在不一样了,人住进了楼房,得按楼房的法则生存。不过,要注意的是,若没了地基,楼房就没了,人也就没了。所以,二者不可偏废。

现在文王所处的世道就好比盖在土地上的大楼,有两套法则,一是无为,二是有为。文王制定典章法度,运用智巧,将大楼进进出出的规则梳理顺畅,方便人们生活;藏丈人负责树立朴素榜样,保持大地的原始气息。基于此,文王即便不取信于人,也属正常;不单正常,而是合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鹏哥有声阅读 3,361评论 0 1
  • 雨中独行 2009-11-14 9:00 静静驻足窗前 又见雪花飘起......
    夕阳在山阅读 112评论 0 0
  • 九州天演录 目录 上一章 九州天演录——1.引子 厚重的朱红色宫门被缓缓的打开,一个太监不待宫门...
    不悲不亢不疯癫阅读 448评论 7 21
  • 支远SamzhiFBS阅读 167评论 0 0
  • 在微薄上私信了一个很喜欢很喜欢的作家,说我昨夜无眠在看她的博客,看她还是二十岁出头的时光。她毕业是05年,开始写字...
    kerr1998阅读 16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