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迎来国庆长假,这几日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平日工作里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暂时放松一些。假期的第四天,我来到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遗址游览。清东陵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规整的古代皇家陵园。带着“皇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好奇心,我开启了清东陵的游览。
一早从北京出发,来到东陵已是中午时分,进入景区后,先要乘坐游览车依山前行。说起东陵的选址,相传是顺治皇帝在狩猎时来到此地,发现这里依山环水,景色天成,乃风水宝地,遂命将皇陵定于此地。天气晴朗,未见皇陵,我已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所吸引,果然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在游览车上,讲解员介绍了东陵有很多景点都是历史之“最”。石牌坊为国内现存最宽,五间六柱十一楼,历经330年而丝毫未损;孝陵神道长达六公里,为清代最长;孝陵神道两旁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石像生,有坐狮、立狮、卧骆驼、立骆驼、卧象、立象、文官、武将等共十八对。乘坐游览车一掠而过,透过两旁的石像生仍依稀可见昔日皇家祭祀时的威严与隆重,只是那一对卧象竟被雕刻的“萌”意十足。
东陵共建有皇陵五座,整体布局采用传统“居中而尊”的中轴线设计,以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帝的孝陵设为轴线的中心,康熙、乾隆等四位皇帝的陵寝依照辈分列东西两侧。由于这五座陵寝相距较远,为方便游人参观也便于管理,景区安排了游览车穿行其间。我们先后参观了乾隆帝的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康熙帝的景陵和顺治帝的孝陵。
东陵既占尽独特的山川自然之美,也与皇家陵制一脉相承,建筑设计体现出历史文化特点。经过一下午的游览,我对清代的皇陵设计也逐渐熟悉起来。走近皇陵,先要经过一处石桥,陵园内的建筑主要有碑楼、隆恩门、隆恩殿、配殿、宝顶等。碑楼内一只石刻的神兽驮着高高的石碑,上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清朝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自关外起清太祖皇太极就提出“满蒙汉”一体,并立为清朝的基石,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也由满、蒙、汉三种文字构成。古人讲究盖棺定论,庙号和谥号表明了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对其生前功绩的评价,我却觉得读起来像是“一声叹息”,百年之后,皇帝的功过还不是任由后人评说。回来细查,这只驮石碑的神兽叫赑屃,传说为龙九子之第六子。隆恩殿是陵园的主要建筑,殿前的月台上陈设有铜鹤、铜鹿,进入殿内高耸的木柱很是醒目,殿内设有清代珍品展览和皇帝生平的文字介绍,在帝王生命的终点处回望其一生,仿佛置身一堂历史课,游客们纷纷驻足阅览,追怀古人,或惊叹皇家建筑气势之恢弘,或感慨皇室生活之骄奢无度,鲜有人去细细品味殿内外一石一木的建筑价值所在。
最能体现清东陵特点的大概要数地宫了。参观时康熙、顺治帝的地宫都没有开放,印象最深的是乾隆裕陵的地宫。来到地宫,穿过层层宫门,抬头望去,石门、石壁和穹顶都布满了佛像和经文,豪华气派,让人震撼,难怪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相比之下,其他陵寝的地宫都只是光秃秃的石板,没有任何雕刻的痕迹,可见当时国力之富强,也透露了乾隆帝艺术审美方面极尽繁复的偏好。裕陵的地宫内渗水严重,潮湿阴冷,而且游客众多、拥挤不堪,我只匆匆看了一眼,还记得穹顶处雕刻了大小相同的三个佛像,令人感叹工匠之不易。
清东陵有“地下看乾隆、地上看慈禧”的说法。慈禧皇后的陵墓位于裕妃园寝的侧面,陵园内隆恩殿前的丹陛石,独有凤在上、龙在下的设计,彰显了慈禧在世时至高无上的地位。殿内正在举办慈禧书画艺术展,对于晚晴末年实际掌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人物,世人多诟病的是她的垂帘听政,而不了解她对书画艺术的喜好和追求。站在慈禧御笔的书画作品前,我无从评判她的艺术造诣,也很难想象作者是一个用尽铁腕手段的女强人,只是猜想这方寸之间的艺术世界也许不失为一种精神寄托吧。慈禧陵被誉为“清陵之冠”,殿内外的装饰异常华丽,贴金彩绘,金碧辉煌,资料上说慈禧陵墓内随葬的金玉珠宝更是数不胜数,价值连城,可惜在很早就被盗墓贼惦记,在慈禧入土为安二十年之后悉数珍宝就被洗劫一空。
关于清东陵,有很多故事传说和待解的谜团,最了解这些故事传说的大约是附近的居民了,听说他们大都为满族人。在景区内,除了游客,还遇到了很多居民,他们在道边种起了庄稼,还设起水果蔬菜的采摘园和卖瓷器古玩的摊点作为营生,最具人间烟火气的要数路过的一家小吃店了,一边是包饺子的现场,一边是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让人暂时忘却了皇家的威仪,仿佛误入了某个好客的农民伯伯家里一般。
此次半日清东陵的游览,我第一次了解了帝王家的丧葬,感受最深的是其间体现出的古代礼制。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皇权发展达到了顶峰,对于古代礼制的承袭也是非常严格。神道上设有庄严肃穆、象征仪仗队的石像生;神道有三条道,棺椁走中间、皇帝走右边、大臣走左边;每一处陵园都设有盛放贡品的石五供;大小陵寝之间也是主次分明、尊卑有序;殿宇、城桓、门坊、道路,金黄碧绿,气势恢宏壮丽,秩序严谨,清东陵不失为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延续千年的丧葬礼制,存乎于每一个帝王陵墓的设计、建造之中,也存乎于每一次祭祀的大典之中,正是这不能被僭越的礼制使得君王成其为君王,而地域庞大、人口众多的古代中国能够延续几千年,也与这礼制有着必然的关系。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置身古代皇陵之中,不禁感叹其建筑工事之繁重,更叹息那祭拜天地、祭拜祖先的仪礼已化为景区的一场场表演,不知是否能在观看的人们心中留下些许痕迹。游览结束,返回北京已是夜晚,回到熟悉的城市,身体疲惫,但参观半日的那份感受使得内心更充盈,这感受也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点,似乎带着些许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