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次造访李庄,恰似翻阅同一部史书的上下两卷,或者,聆听同一曲调韵律却填写了不同歌词的流行音乐。
头一回是春节返程,从西昌邛海走国道爬涉而至,长江裹着寒气奔流,古镇的青石板路被早春细雨浸得发亮。游人摩肩接踵,在挂满红灯笼的巷子里和廊桥上挤成暖流。
几个月后再访,盛夏的日头把古镇里亭台楼阙的影子压得短短的实实的,稀稀拉拉的游人懒羊羊的观赏,白花花的阳光在那些碑刻石像上沉沉的跳荡,竟觉着连江风都带着三分酒意,许是刚在蜀南竹海浸过绿、沾过凉,舌底还留着竹笋的清气。

(一)新开辟的月亮田景区像幅工笔长卷。白日里粉墙黛瓦倒映水中,川南民居次第排开,房头水边红梅花开,田园里油菜花偶有冒出金黄色的影子,乌篷船往来穿梭不绝,到处可见身穿汉服的女孩拍照打卡,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致。
待到夜幕垂落,灯笼次第亮起,乌篷船摇碎一池星月,竟让人恍惚身处卞之琳的诗中而不能自拔:"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游人们互相成了彼此的风景。
在这片抗战时期曾经庇护过大量外地学人营造学社的土地上,如今在用文创市集与咖啡奶茶香延续着文脉不断。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的展柜里,泛黄的《中国建筑史》手稿与窗外荷塘的并蒂莲,构成了奇妙的时空对话,让我们驻足与流连。

(二)穿过游人如织的正街,拐进那些小街深巷,貌似突然闯进了另一个李庄,或许是更有历史厚重感的李庄。
看到那些明清时代的房脊斗拱如莲花倒悬,在幽暗殿堂之内更显神秘,便想起梁思成当年赞叹的"梁柱结构之优"来。
最让人感怀的无疑是东岳庙了,当年乡绅们请出神像安置远来学子们的义举,让"师为重,神为轻"的朗朗书声穿透战火,彰显着家国民族之希望。
抚摸着那些窗棂上刀工精湛的楠木刻痕,仿佛能听见流浪至此的科学家在煤油灯下做实验时,显微镜齿轮的轻微转动。

(三)随意找到一家餐馆,为的是品尝一下大名鼎鼎的“李庄白肉”。便知道了所谓“裹脚肉”改名“李庄白肉”的轶事,在古镇餐桌上仍在延续。
看到师傅们的刀工如武侠小说里的招式,一大块一大块的肉片在灯下透出云母似的光泽。品尝时,蘸上本地特制调料,一口一块,大快朵颐;并配一盅本地“李庄白酒”,小口慢慢浅尝;再佐以绵软的本地白糕,一并享受了,便恰似李庄的三重性格:
白肉的爽利是乱世中的果决,白酒的醇厚是学人的坚守,白糕的清甜则是寻常百姓的日子。原来在这"三白"的滋味交响里,便藏着古镇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四)爬上魁星楼观景,或者沿着江边散步,时而凭栏驻足,眺望长江滚滚流水,忽然理解了这座古镇的宿命——江流石不转。
它如同江边的桩石,千百年来为过往船只标注里程,也为船夫、纤夫和商贾点亮希望之灯,自己却始终扎根于此,犹如温暖的家园。
想起那些曾经逃避战乱、流落于此的专家学者们,也定会常常在江边散步,议论时事家事,或凭栏远眺,将家国忧思寄予东流水!
而今往来货轮鸣笛穿过远处跨江大桥的身影,亦或掠过明清阁楼与窗棂的倒影,恰似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古老箴言作了最好的注脚。

黑夜不懂白天景,白昼不知夜的美。经历过黑白来回交错颠倒,便明白了这两次拜访李庄的温差从何而来:
冬日的李庄让人贴近历史的体温,温暖而厚重;夏日的李庄则让人听见时间的呼吸,执着又变幻。
这座古镇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某栋建筑、某几个人、某段传奇,或者某个典故,而是它始终在生长变化,在与时俱进——如同江岸的芦苇,在战火、洪水、时代变迁中,岁岁枯荣,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