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弥太郎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作家,他有着将想法变为作品的超强执行力。每次逛不同的书店,我都能看到松浦弥太郎不同的书,比如《写给想哭的你》、《把自己当作公司来经营》、《只要我能跑,没什么不能解决》……
我相信,这些类似的灵感,很多写作的人都有,但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将这些灵感变成一本又一本书的人,并不多。而且,他并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那种人,他在中国最火的《100个基本》就非常有诚意,每一个标题都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座右铭,至今我还记得那句“迷失的时候,选择更艰辛的那条路”。
基于以上种种,我对这位作者的写作理念很好奇,我笃信他的思维模式和绝大多数作者不一样。在《最糟也最棒的书店》里,他谈到了自己“所学到的写作秘诀”,看完了这三点,我终于明白了松浦弥太郎高效写作的原因了,以下为原文摘抄,分享给你:
一、关于“用户画像”
我无法只为自己写文章,一定要有个读者才行。虽然我不会告诉那个人,也不会告诉其他人,但一定会在心中想着这篇文章是写给他的。这样做出了比较容易投入感情之外,也会由此感受到书写的必要性,或者说是意义。对我来说,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感激之心,虽然不是直接表达,却像是要回报那些给我力量的人。
二、一篇文章只写一个主题
即使对于一件事,有好几个想法想表达,我也不会将它们全部写出来。对于想表达的事情不能贪心,一次只表达一个主题。比方说,“苹果很好吃”这个主题,就算想到“苹果和橘子都很好吃”,也只能写“苹果很好吃”。这样做能够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前会想着塞入很多主题,结果文章落得支离破碎。写长篇文章时也是如此,要将笔力集中在一个主题上,这样才能明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三、抱着写差点也没关系的心情写
有个很有名的作家,名字我已经忘了,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意思大概是“文章不可以写得太好”。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说,对写作的人而言,追求文章的优美是一件无趣的事情;真正厉害的作家,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破坏、拆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尽量不要花太多时间写作,花太多时间是不行的。我写的稿子大多在一千二百字左右,大约花一个小时来写。所以,在那之前如何酝酿情绪就变得很重要。如果想要写得很好,可能会花更多时间,但我总是抱着写差点也没关系的心情在写。如果花太多时间在写字上,刻意花时间酝酿感觉,反而没办法写出真正想写的。一口气写完后,先离开那个情境,出去散散步,或者放上一天,之后再读一次看看,一点一点修改,然后就完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