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中成岗的原型

1948年4月21日傍晚时分,陈然突然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短信:“近日江水暴涨,闻君欲买舟东下,谨祝一帆风顺,沿途平安。”

陈然心里一惊,虽然这封辨不出谁是写信人的短信,只有寥寥数字,但肯定是已经得到敌人内部消息的同志传递出来的。危险已经逼近,同志来不及逐级报告党组织,所以贸然直接给他发出警报。

但是,第23期《挺进报》已经刻好,油印之后就可以送到分布在各条战线上的读者手中,在这白色恐怖之中,它会让人民鼓舞起坚强的斗志,对革命更加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行,一定要坚持把这期《挺进报》印好送出去!

虽然只有25岁,但陈然已经具备丰富的革命经验。15岁在鄂西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抗战剧团,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剧团,陈然利用自己音质圆润、声音高亢的特点,演出、报幕、主持节目,还利用演出空闲时间,先后阅读《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简明教程》和《论持久战》等革命理论书籍。1939年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为革命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

《挺进报》的出现,立即受到了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群众的欢迎,影响不断扩大。人民群众了解到前方真实的信息,对党领导的革命不断增添信心。这也让敌人十分震惊,他们千方百计搜寻《挺进报》的线索。为了保密,陈然主动提出把《挺进报》的工作地点设在自己位于野猫溪的家里。陈然白天到厂里上班,晚上负责《挺进报》的印刷任务。刚开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张蜡纸最多只能印六七十份报纸,虽经重刻重印,最多也只能印200多份,而市委要求印300份。陈然仔细对蜡纸、油墨、纸张进行研究,反复进行试验,使印刷份数和质量不断提高,最多时一张蜡纸能印2000多份。

为了给党节约办报经费,更是为了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免多增加危险,陈然刻苦学习刻版技术。经过不懈努力,陈然从一个门外汉,终于可以熟练地刻写蜡纸。从此,陈然一个人担任了《挺进报》的刻板、印刷工作。

随着《挺进报》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工作任务愈来愈重。陈然白天是机械厂的管理员,晚上则秘密印制《挺进报》。刻板、印刷、分送等工作几乎都是陈然一个人在夜间完成的,白天还要照常去工厂上班。他以超人的精力,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周密地进行安排,尽心尽力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

陈然走进小屋,让母亲锁上小屋门,嘱咐母亲坐在门口假装做针线活做掩护,自己反穿一件大褂开始工作,这样遇到危险可以迅速脱下大褂走出屋子,让敌人不至看出蹊跷。他一直坚持到22日下午5时印完最后一期《挺进报》。刚把蜡纸烧掉,门外就传来阵阵脚步声。陈然赶紧将《挺进报》发行名单撕碎用水吞下,边推开窗户,把准备好的扫帚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这是给同志们的信号。就在这时,几个便衣特务破门而入,现场缴获了刚印好的报纸,抓走了陈然。

晚7点,市委派人来取报纸的同志抬头看见陈然家窗外的扫帚,进门之后直接往后门走出去,安全脱险。

作为重犯,陈然从渣滓洞监狱被转押到白公馆监狱。此时的陈然,早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腿部严重受伤,但这首著名的诗篇《我的“自白”书》却已经开始在他的心中酝酿。

1949年2月,重庆歌乐山白公馆。刚刚被转押至此的罗广斌,在牢房里结识了年轻的陈然。罗广斌,就是后来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而陈然就是这部小说的人物成岗的原型。在小说《红岩》中,沉着而坚毅的成岗为很多人所喜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种种酷刑,他严守党的秘密,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


节选自冯俊龙《千秋凛然英雄气

——陈然的“明志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