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影响一个孩子未来成就的因素,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列举很多出来:
智力、身体、表达能力、情商、领导力、社交能力、努力程度、注意力、学习能力......
那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呢?
50年前的心理学家或许认为是智力,但当代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商只能决定他成就的20-30%,天才儿童的陨落比比皆是。
30年前的心理学家或许认为是情商,但现在发现,情商和成就未必相关。
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其实还是努力(effort),但不是简单的下功夫,而是要通过刻意的努力才行。用现在非常热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这个词来表达或许更准确:
所谓高手,其实都是通过刻意练习造就的。
而要做到刻意练习,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能做到集中注意力,否则刻意根本无从谈起。
02
即使没有从孩子大脑的角度去考虑,直觉上人们一般也都感觉注意力是很重要的。注意力也经常下意识的和智力联系在一起,确实也应该如此。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到底什么是注意力,维基是这样定义的:
注意力是选择性的专注在信息一个具体方面,同时忽视其他感知到信息的行为或者认知过程,不管被认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可怜我这蹩脚的翻译,还是附上英文原文吧)
Attention is th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selectively concentrating on a discrete aspect of information, whether deemed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while ignoring other perceivable information.
从中可以看出,聚焦和有意识的保持专注是注意力的本质。
注意力同样也被看做是有限的处理资源的分配。仔细想想,一个人本身拥有的最宝贵资源其实就是每个人的注意力资源。不是时间,因为本质上时间并不属于我们,我们真正拥有的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每个人非常非常非常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
03
注意力是学习的根本。任何人想要有意识的学习,必须首先集中注意力。
孩子天生就有能力非常警觉,但是引导注意力以及控制注意力是随着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的行为。一个孩子生命中前几年的大脑注意力系统发育情况,可以影响他一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 听从你解释“为什么不能跑到街上”;
- 观察你演示如何系鞋带;
- 读一本书;
- 坐在教室吸收数学课的内容;
- 写博士论文
- 专注的工作
…...
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大脑注意力系统在婴幼儿期的正常发育。
04
“集中注意力”不是由大脑的一部分完成的。
“注意力系统”和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一样是个需要大脑几个不同部分的协作才能完成的系统。
基于大脑扫描和行为研究分析,专注注意力研究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波斯纳(Michael Posner)认为注意力系统包含三部分,想集中注意力,你必须:
- 警觉:首先转向吸引你注意力的事情;
- 转换:改变你正在关注的事情(适应新事情);
- 保持:集中注意力对同一件事情,同时忽略其它所有的刺激、想法和情绪。
第一部分警觉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能力。
婴儿最初会更关注已经熟悉的事物,比如一个新生儿,面对降临的世界给予他的全新感知和经历的冲击,相比别的声音,会更关注已经熟悉的出生前已经听了几个月的父母的声音。出生之后,婴儿很快就开始关注他们世界里面不熟悉的东西。
“警觉”和第二部分“转换”的“神经元连接”在出生之后的前14个月内就会形成。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年是非常理想的时间,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的互动、面部表情和简单的利用视觉跟踪或者声音变化游戏来提升孩子保持警觉和转移注意力的能力。
第三部分,面对各种潜在吸引仍然保持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发育的要更慢一些。
05
要做到“保持”,需要首先做到”抑制反应“(inhibitory response),这意味着压制或者限制冲动,你必须能做到放慢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并持续分配你的注意力在手头上的事情。
比如此时此刻的我,为了尽快码完这篇文字,不仅要控制身体坐在椅子上、眼睛盯着笔记本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同时还要保持注意力在思考如何更好的把这句话表达出来,尽管肚子已经有点饿、口也有点渴,也要把想去吃口东西、倒杯水喝的想法抑制住。
除此之外,还需要“延迟满足”,再码一个小时左右,码完这篇文字,我就可以放松的去享用晚餐了。
这些抑制能力主要依赖于大脑额叶的功能,这部分比起大脑的其他部分发育成熟的要更晚一些。孩子2岁左右,保持注意力需要的抑制能力会开始发育,直到7岁左右才会发育好。
控制立即冲动的能力,或许比任何人之前意识到的对孩子未来成功更重要。
06
心理学研究上非常经典的“棉花糖实验”或许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研究人员找来一批4岁的孩子,然后分别带他们进入一个放有棉花糖的房间,然后告诉孩子自己有事情要离开15分钟。15分钟之后回来,如果孩子没有吃桌子上的棉花糖,就会额外奖励孩子一块棉花糖。然后研究人员离开,并且给孩子都录了像。
孩子们各种反应都有,有的在研究人员离开后立即把棉花糖吃掉了,有的坚持了15分钟没有吃,甚至还想出各种策略比如唱歌、闭上眼睛来抵制棉花糖的诱惑。
14年之后,也就是等这群孩子到了18岁,研究人员做了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当时坚持了15分钟的孩子更自信、社交能力更好、而且SAT(美国高考)成绩平均搞出210分。
在很小的时候控制冲动的能力(为了获得更多的棉花糖而等待)看上去可以预测未来的行为模式。保持注意力所需要的抑制能力是孩子长大之后解决问题和生活成功的根本。
07
大部分注意力系统会随着孩子长大慢慢成熟,比如那些在“棉花糖实验中”4岁的时候忍不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长大一些之后也有一部分可以做到抵制住诱惑,当然也有一些人终生做不到。
不过更幸运的是,科学家发现环境 - 孩子如何度过每天和他的经历 - 可以重塑这个自然进程,我们是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