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34天
《乘马 第五》篇第1段
原文阅读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右“立国”。
字词注释
[1]国都:都城,也包括国中的都邑、城市。
[2]沟防:排水沟、渠道或堤防。
[3]因:凭借,依靠。天材:天然材料。即自然资源。
[4]就:趁着,借助。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等资源。
[5]规矩:本义为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即圆规和曲尺。后来引申为规则、法式。
[6]准绳:本义为测量物体平直的工具。此指关于平直的标准。
[7]立国:建立都市。
译文参考
凡是营建都市和大城镇,不把它建立在大山脚下,也必须建在大河的近旁。地势之高,不可接近于干旱地区,以便保证水源的充足;地势之低,不可接近于有积水的水潦,以便省去修筑堤防和渠道的功夫。要依靠天然资源,要凭借地势之利,所以,城郭的构筑和建造,不必拘泥于规矩完全合乎方圆的要求;道路的铺设和修建,也不必拘泥于准绳完全合乎平直的要求。
以上是“立国”。
核心内容解读
乘马,指计算、筹划。乘,即乘除之类的计算和运算。《周礼·天官》“乘其财用之出入”即此义。马,同“码”。即“算数之筹”,指计算所用的工具,今称砝码、筹码。另有一说认为,古时候兵农合一,行政编制与军事编制重合,乘马即为军赋、财政的计算单位。因此,“乘马”可理解为用运算的筹码进行经济方面的计算和筹划。篇名取自“天下服牛乘马”一句。 全文共分立国、大数、阴阳、爵位、务市事、士农工商、圣人、失时、地里九个专题。本篇述及营建国都的问题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经济纲领,强调计量调节财物的重要作用。本篇是古代经济学的重要文献。
第一段主题是“立国”,从选择地势角度论述营建都城的原则,旨在强调“地利”的作用。关于都城居址选择的标准,春秋时代,在居址的选择中依然有占卜活动。《诗·墉风·定之方中》载卫国徙居楚丘,“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此诗就体现了到春秋时期古老的“相土卜居”的传统依然存在。但是,占卜这一神秘的外衣逐渐被剥去,而更加趋向于实际的需要了。
《左传·文公十三年》载: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利于民而不利于君”作为占卜的结果在当时人看来可能并非最好的吉兆,所以才会出现争议而引发了邾子的一番言论,并被载于史册。由此可见,到春秋时期,当占卜的结果出现争议时,更多考虑的还是当时的实际需要。另外,《尚书·盘庚》载:“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在选择居址时,“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可见,是否有利于民也是居址选择的重要标准。但是这种思想到了春秋时期还要经过一番争论才能得以实行,可见其正在受到新问题的挑战。
《左传·成公六年》中记载了在都城选址时,
诸大夫与韩献子对郇、瑕氏之地与新田两处地点取舍的争论。前者“土薄水浅”而后者“土厚水深”。这反映了两地在地形上的差异,前者地势低,容易使居住者“有沉溺重膇之疾”;而后者地势高,即杜预所谓“高燥也”,且“有汾、浍以流其恶”,因而“居之不疾”。
诸大夫看重的是丰富的资源对国家发展的好处,而韩献子则从是否有利于人民居住和管理的角度出发的。
《管子》中首先强调了地理环境方面对适宜的地形和水利等条件进行考量。总结出,建立国都必须要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大环境。最适宜建立“国都”的地形有两条,即“大山之下”和“广川之上”;二是地势和水利条件,既要保证水源充足,还要尽量避免水患;三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其中土地资源可能是最重要的。上述三点其实是对以前城市选址思想的一个总结,可以说也是对《诗经·大雅·公刘》中所载选址理念的一种升华和提炼。其他有关选址的思想皆不出这一范围之外。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城市选址和防洪体系设计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是《管子》书中对城址选择的经验性总结。
首先,在城市选址上,重视防洪。 我国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南岸往往更容易受到水流冲刷而形成凹岸,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城墙和城市用地的安全,所以城市选址一般倾向于河流北侧。
针对河谷城市的水患之灾,中国古代在筑城之时,往往采取“防、导、蓄、高、坚、迁”等6条方略加以预防。尤其在河谷地区筑城,河床稳定,城址方可临河;在河流的凸岸建城,城址可以少受洪水冲刷;以天然岩石作为城址的屏障。当面对洪水威胁着城市,当人力又无法御灾时,则采取迁城以避水的策略。
其次,规划设计好城市的防洪体系。它包括障水系统、排水系统、调蓄系统、交通系统4个系统。其中,障水系统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外部洪水侵入城内,它由城墙、护城堤防、河塘、门闸等组成。排水系统的主要功用是把城内渍水排出城外,它由城壕、城内河渠、排水沟管、涵洞等组成。调蓄系统的主要功用是调蓄城内洪水,以避免雨潦之灾,它由城市水系的河渠湖池组成。交通系统的主要功用是保证汛期交通顺畅,使防洪抢险,人和物迁移顺利进行,它由城内外桥、路组成。
最后,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上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将重要的建筑置于地势较高之处;设计高台、阁楼以避水患;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确保城墙的防洪功能;等等。
针对城市洪灾的发生及救灾,其防洪抢险救灾措施主要包括5个方面:第一,准备抢险救灾的物质、设施,如沙袋、船只、竹木筏等;第二,城墙、堤防系统进入御洪状态,如关闭城门,下间淘水,闭塞排水涵洞以防洪水倒灌入城等;第三,由当地官吏统一指挥,组织抢险;第四,在抢险时,既要考虑防止城堤败破,以致洪水灌城,对城堤进行及时的修补加固,同时也要考虑以分洪等方法减灾;第五,一旦成灾,立即组织抢救。城市水灾后的善后措施则主要包括:葬死者,治疗疾病,安顿灾民,济以米谷,修建房宅,以及修缮城墙、堤防等防洪设施。
参考资料
《近代中国西部河谷城市自然灾害救灾防灾研究》,蔡云辉,《城市史研究(第30辑)》,张利民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商周城市形态的演变》,李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