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一)(二)
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第一句,涉及到了人在精进过程中会产生的三种感情:心底窃喜(说)、喜形于色(乐)、心燥而不冷静(愠)。
日精日进时,人会心底窃喜,这种欣喜由衷而发。不能常见面的朋友从远方来,特别是那种每次聊天交流都会给你带来裨益的朋友,现代交通如此发达人们仍会喜上眉梢、精心筹备,更何况孔子时代呢?
人不知而不愠,最难做到。一开始是愠,只是内心不平静,若不加以管理,会演变为怨天尤人。这倒引申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都已经做到了君子的状态,为什么还是站不起来?不怨天、不由人,自然要自己痛切反省。如南怀瑾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看这论语的第一段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叫有若。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论语中被称为子的只有曾参和有若两个人。而他的这段话在论语第一篇第二段出现,也足见是有分量的话。它讲了做人什么是根本。
“仁”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道德,有人说,古时候“仁”与“人”两个字有很多写混了的情况;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钱穆)。“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人道必本于人心”、“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与善意”(或可解为同理心?)有子的这句话,说的是对做人处世根本的培养始于孝弟(同悌)。孝,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梯,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合起来是对待家庭中上位者的正确态度。有子认为,在家庭中对待父母兄长持有正确态度的人,很少有在国家层面上犯上的,更从来没有造反的。这固然是统治者识人察人的一条可信标准,也是劝人从善如流。
2017年底在和君集团年度合伙人会议上,王丰老师分享“人有三大病,人生便有三大患”。其中一条是:“人不忠:因自由故,或有志同难屈尊,聚散随缘;或无志同难守礼,呲牙必报;” 人不忠会如何?难有同行者。王丰老师给出的对策是“重礼数”。我恍然若有所悟。他讲的道理,和有子的差不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