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不见亮,妈妈们与孩子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
“宝贝,都7:30,你还不起床,快迟到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孩子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宝贝,吃饭快点,校车马上就出发了!”不停地催促,孩子依然慢吞吞。
放学回家,孩子鞋一脱、书包一扔,就打开电视,娱乐放松去了。而到睡觉时间,才发现还有一大堆作业没有做。怎么办?怎么办?
面对这些挑战,你是不是像曾经的我一样,责骂、吼叫,气得铁青脸肿,却无济于事。因为,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故事。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即使父母也应该放下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应该干涉孩子的生活,父母仅仅是陪伴与指导,孩子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原来,我们在为孩子忧虑,孩子的事情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在强迫孩子接受意见和控制,我们成了孩子的主人。不信任孩子、没有将主动权交给孩子,他永远没有力量和勇气面对自己的生活。打他一顿、骂他一百遍,又怎样呢?
后来,经过不断学习与总结,我发现“提问”的方法很受用。
选择式提问
早上,你走到孩子床边,轻轻地拍拍他,告诉他现在几点,并问:“你是3分钟还是5分钟后起来?”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是他自己做的决定,得到了他的认可。当时间到了,你说:“3分钟到了,该起床了”。结果,他立马起床。因为,这是他自己做的决定。
孩子放学回来。你问:“先做数学作业还是先做语文作业?”
答:“我想先玩一下”。
问:“玩5分钟还是10分钟?”
答:“10分钟”!
问:“好!这里有闹钟,你自己定时间还是我帮你定?”
答:“我自己定!”
时间到了。孩子会按照约定,愉快地做事情了。没有吼叫、没有打骂,他也会完成该做的事情。
启发式提问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他们是在积极参与。当你向孩子说时,他们是在被动地参与。
关于睡觉的问题,我们常说“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快点!”多次的重复催促,制造的是紧张和不愉快,情况却并没有发生改变。
如果,睡前一个小时这样问:“宝贝儿,睡前,你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做?”
答:“收拾书包、准备第二天的衣服、洗漱等。”
问:“地上的玩具和鞋子怎么办呢?”
答:“收起来呀?”
问:“什么时候收拾呢?玩具收拾了,你书桌上的东西还需要做些什么?”
...
通过一系列启发式问题,真正实现将问题交给孩子,可以训练他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分享《绝佳提问:探寻改变商业与生活》提问的三阶段模式:学会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大胆想象一些不可能的问题,以及行动起来找到问题的最佳解答。
001为什么
孩子每天都在问为什么?为什么要地震?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飞起来?为什么我不能跟你睡?...
美国诗人卡明斯说:“我们总是能给出一个美丽答案,但谁又能问出一个美丽问题呢?”
可见,能提出可执行的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促进作用。如孩子老是晚睡,除了真诚地表达担心和焦虑外,还可以问:“为什么总是很晚才睡觉?”让孩子明白,究竟面临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想去改善。
002假设。。。会怎样
这类提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一种破坏性思维,想象一些不可能的事;或者重新组合,强制联系一些不相关的内容。这是在逼迫我们去想,在最坏的情况下,怎么去解决问题。
如果每天晚上9:00,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片黑暗,没有灯、没有手机,什么都没有,你会做什么?就赶紧完成当天的事情,然后提前睡觉。
如果,你还有一个月要参加高考,你打算怎么办?只能加紧学习进度呀!
如果,一个月里的时间里,你什么都没有?你怎么生活?我得想办法让自己不被饿死。
也许,就是在最绝望的时候,没有退路的时候,才会唤醒我们对现状的重新认识,绝处逢生。这对孩子日常的挑战,何尝不是这样的?
003如何做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实现从问题到解决的转化。
比如:怎么才可以实现早睡?可以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讨论、选择彼此都认可的方法。比如,确定睡觉的时间、睡前的行为惯例、睡前读书仪式等。确定方案后,先试行一周。一周后总结,再改进。不断改进,一定会越来越好。
总结: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提问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你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将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远比打骂、生气效果好。放手,请还孩子自由决策的机会。做好课题分离,从学会提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