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需要爱到达的地方,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想起今年暑假去支教的那些日子,我们队很神奇,打破了我对自己爱的看法,也让我对支教有了更深层次的一些思考。“支教”,到底“支”的是什么,“教”的又是哪些东西呢?我们去的是资阳市乐至县,那个地方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贫穷,或者说这些孩子比我富裕的多。他们都在城里长大,是家里的“宝贝儿”,学习也都蛮好,这是我所开心的,这意味着我可以不用那么费劲的备课了。然而,这只是我最开始的想法,实事总是很有趣的。这些孩子并没有我想的那么乖巧,或者说他们太活泼,活泼的似乎已经超出了我的控制,当我在第一天开学典礼hold不住大家的时候,我看着他们在我门前蹦蹦跳跳,我感觉自己要哭了。这群祖宗,根本不听话,不乖巧,不可爱,这“三不”原则让我着实很崩溃,因为她们还不能吼,不能打。每天备小学生、幼儿园的课,我发现自己用时更多了,不仅如此,很多时候还不能完成原本已经非常压缩的教学任务,因为课堂的一些小捣蛋鬼总是会打断课堂,让整个课堂根本无法进行。我就这样过了几天,不知道怎么过来的,不知道自己带给了他们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影响些什么。直到一个中午访问“农村小分队”,那群农村孩子的礼貌程度超乎了我的想象。果然是城里那群孩子的调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就很好奇了,为什么原本有更好的教育的城市孩子反而更没有礼貌些呢?而那些缺乏教育的农村孩子反而是乖的不行?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让我很困惑。我想:城里的这群孩子是不是不需要支教呢?后来一想,感觉不是的,我依旧觉得城里的孩子需要支教,或者说他们更需要!而我们“教”的又应该是些什么呢?语数外?我觉得不是的,或许他们需要的是那一份礼貌和敬畏,需要的是一份“德育”。我相信城里的孩子“智育”已经足够了,而因为她们在城里长大,“见多识广”,对世界、对长辈就少了那一份敬畏之心!我们都呼吁建立一份平等的关系,然而当“大人”与“孩子”的这份“不平等”完全消除之后,在重大决策面前,还是什么呢?然而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时,有一天,我们的教育“极不平等”会消除,那个时候,“支教”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就此消失了吗?或者说挂名号了吗?我觉得不是的,就是因为发展越来越快,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城里孩子的内心,那份“德育”,我觉得,这也是支教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吧。
而农村孩子呢?他们很有礼貌,非常礼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似乎有点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礼貌,甚至,有些胆怯……为什么呢?因为怕!因为看到的太少,知道的不多,对外界的人、事、物有莫名的害怕。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多加一些鼓励,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又会不会是另一番天地?
支教结束了,但是思考却没有停止。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这一代该肩负的使命。往小了说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大了说这是为了新时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