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买了好多年了。因为是热门推荐,所以买了回来。翻过几页提不起兴趣,一直搁置在书架上。
最近做心理咨询,随手翻开,里面的内容立马吸引到我了。四个章节分别是关于自律、爱、信仰与恩典。作者说它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里面也引用了很多患者的故事,但是内容却是关乎心灵,而非思维。
许多心理出现问题的患者,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年幼时没得到足够的爱。心里的缺失会让他成年后以不健康的方式获取所需。而心理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和患者的关系,让他感受到来自咨询师的真心实意的关心。我的咨询师建议我建立新的关系才能从恶劣的关系中跳出来,获取家人和朋友的支援来应对离婚的动荡,都是为了弥补爱的不足所导致的问题。
我们国家没有普遍的宗教信仰,所以大家对“上帝”的形象没有公知。但是,我们确实是有信仰的。我们的信仰就是父母的教条以及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在我们没有是非观念之前,父母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如果父母特别与反感异性亲密的交往,甚至正当交往,那么这个人长大后会很保守。妈妈觉得读书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我非常重视学习,但在其他方面就欠缺关注。后来妈妈过世时,我感受到价值体系的崩塌,生活迷失了去向。接下来我该为什么目标而努力呢?是为母亲尚未完成的遗愿奋斗?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呢?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从不知道我自己期望怎么生活。因为我的想法背后是父母的想法。
而心智成熟,就是摆脱父母的想法,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当然,并非全盘否认走向叛逆。当我们从自身经验、替代经验以及内心感受出发,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们就不再是复制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是心智成熟的第一步。“愚孝”、“妈宝”都是没能成功迈开第一步的人。
终其一生,爱是我们独立与成长的动力。许多“拖延症”、没自律或者自暴自弃的人,并非他知识或者工作能力不足。可能他是一个学业有成或者社会地位很高的人,而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他没接受到足够的爱,感觉人间不值得,没有迈开双腿的动力。当我们被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就会相信自己有力量战胜这些缺点。我们生活在爱的包围中,做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父母的爱我们没得选择。但是没关系,对一个极度缺少关爱的人来说,从邻里、老师、同学那里感受到的点滴关心都会被放大。这也会成为他们的原动力。选择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因为那些让你舒服的人能给你爱,而那些让你难堪的人,哪怕是亲人,给你的可能是包裹着“爱”的外衣的控制、自私。有些人,为你好,害怕失去你,却不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曾经以为,爱应该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爱与伤害如影相随,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就心痛受伤才说明爱得深刻。而那些一起吃饭,一起说笑,给对方一点关心的关系,根本没资格被称之为“爱”。一旦处在别人对我的点滴关心中,我就会格外不安。想尽快撇清关系或者通过别的方式确定关系。这是因为从小目睹或者接受的爱就充满了控制、背叛与冲突。如今终于明白,爱应该是健康的,有质量的。可能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来得慢一点没关系。但不健康的爱会让两个人都引火自焚,要尽早远离不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