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起床,以最快速度洗漱,匆忙吃了两口早餐,往会场方向飞奔……我突然有一种大学上课抢位置的感觉(⊙_⊙)
培训第一天,前排的座位✅ , 满满的热情✅
• 李振村 “全课程”讲座
之前有幸听过村长两场讲座,每次都是生动有趣且收获满满。为了能在最佳位置听这场讲座,我已经启动了“大学抢座模式”(≧∇≦)
每每听完总能有些新的思考。
咬棍子实验、丝袜实验、“有力姿势”的研究……都印证了不仅仅是大脑控制身体,我们的身体也影响着大脑。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特征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里感觉,反之亦然。例如,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加开心。
了解了具身认知理论后,给了我一些启示:
1. 强调知识的获取不能脱离情境 知识要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情境体验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为孩子创设情境,比如提供情景、代表学习的玩具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为孩子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2. 强调认知过程中身体的重要性 人类手部灵敏的抓取能力,让人类能够区分“每一个”,学龄前儿童能够运算“加”或“减”都与此有关。身体是学生认知获得的手段和工具,身体的参与度,直接决定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传统课堂中,学生被要求坐端正,双手整齐地摆在桌面,他们的身体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身体自由的限制会导致孩子的心智自由受到限制。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们提供讨论、合作的机会,将身体自由交还给孩子,赋予孩子自主性和平等性。这样应该会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3. 强调认知依赖于身体 讲座结束后,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资料。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认知主体利用身体、感觉系统等进行认知,这些认知有来自周围环境的直接体验,所以认知行为是具身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孩子对知识的体验性。借助多媒体提供图片、音频等,以最直接、生动的方式阐述知识,可以增加知识的体验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活动课,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全课程课程结构:大主题,开放式
学习应联系生活
全课程学习内容:横向拓宽,学科融合
中国的小学教育里,每个老师只研究一门学科,必然会越教越深,容易超出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与负担。既然在孩子的认知还未达到相应水平时,一味深挖无太大意义,还不如尽量往宽处拓展,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奠定宽广的地基。
并非在办公桌前坐得最久的人工作做得最好,兴趣广泛的人往往思路更开阔,工作效率更高。同样的,并非一点“闲书”不读,一点“闲事”不干的学生成绩最好,学习好的学生往往除了学习以外,其他方面也很优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只能培养出“百无一用”的书呆子。教育的真谛就是引导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横向拓宽才能有助于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
全课程学习方式:连接生命,链接生活
与自身无关的学习没有兴趣,与生活无关的学习没有意义。
全课程学习策略:整体优先
全课程从儿童出发,回到儿童本身。
今天的信息量略大,还要好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