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终定律:人们评论体验优劣,大多基于峰值和结束时的感受,而不是所有环节的平均值。
产品中的事与愿违: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好的产品目标不一定带来好的产品结果。
东京奥运会已到尾声,疫情延期、空场比赛、开幕式前辞退总导演等等让2021的东京奥运会成为了历史上最曲折的奥运会之一。但同时,奥运村的纸板床、疫情爆发以及有颜又能打的的中国运动员们,让国内观众对东京奥运会的关注度持续升高,甚至到了“爆”的程度。
我们不仅可以从各大体育平台(如虎扑、腾讯体育、咪咕体育)的热点区域看到奥运相关内容、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大量的奥运相关、选手相关、乃至选手家人相关的推送。
而在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社交平台如微博、知乎乃至小红书,奥运相关的新闻也都已经占据了搜索排行榜。根据DT财经的数据显示,奥运话题在各大平台的热搜排行中占据比例甚至超过了80%。
在如此热潮的全民奥运氛围下,观看比赛直播想必是作为中国队忠实支持者最不想错过的部分,但一次又一次的糟糕体验让我的观赛体验大打折扣,但同为产品的我,又仿佛能理解这背后的无奈。
不知道你是否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比赛进行到最后关键时刻,当观看者都屏气凝神等待最后的结果时,一条不合时宜的推送出现在你的眼前,就像这样……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直播信号源本身的延迟;多个直播信号源实时性不一致;观看者的网络延迟、卡顿导致进度没有拉齐;有些比赛结果可以通过场上的形势提前判断也会造成先知的情形等等。在这样的场景发生到第三次时,我果断切出应用,打开后台关闭了所有推送。
这种感觉甚至比那些令人厌恶的剧透还糟糕,不论比赛输赢,都可以让用户无语凝噎,也丧失了用户对于产品的峰值体验。在产品中,我们称之为峰终定律:人们评论体验优劣,大多基于峰值和结束时的感受,而不是所有环节的平均值。在比赛中,整场的观看体验将根据比赛结束(谁获胜)和比赛高潮(谁进球最多/比赛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判断。而超前的推送能够直接将两个元素直接砍断,比赛体验大打折扣。
如果仅从产品角度而言,我是能理解如此情形出现的。为了让用户更快的获取信息(或者说为了抢夺新闻的提前报道),作为新闻推送方总是极尽所能地快速发布消息通知,甚至不惜冒着发布错误新闻的风险提前推送;而作为视频直播方往往没有任何权限去限制其他产品推送的发生。经济学中我们往往会讲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就好比扶贫一样,当政府想要针对贫穷人口做针对扶贫时,提供救济金有时候并不能使环境变的更好,只是拿到扶贫金虽然可以一定程度提供生活保证,但是并没有办法帮助提高甚至改变生活现状,最终有很大可能会沦落到游手好闲只愿接受救济的结果。
面对事与愿违的产品现象,有些如其他APP的提前推送的原因,我们也许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如8月2日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的比赛中,某社发布中国队夺得冠军的微博,但实际中国队最终夺得的是银牌,该微博很快评论就达到了1000+,而赛后该社很快的删除了该微博且没有再发出夺得银牌的消息,也许作为观众和用户我们更应该对此类行为作出谴责;
对于自身产品而言,我们则尤其需要关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更好的方案。作为比赛直播平台,从技术层面看需要着重处理比赛直播的延时问题,毕竟比赛的实时性是作为直播类产品的生命线;从产品层面看需要注重因用户卡顿、网络波动或人为拖动进度线(也许对于直播而言进度条很荒诞,但在现实中的的确确有产品存在)导致的进度未对齐的情况,自动对齐进度、禁止用户拖动直播进度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法。此外赛事直播平台是否可以对消息的推送机制做优化,例如适当延迟此类推送的时间,因为对于直播平台而言,消息通知并非其产品的生命线,良好的观赛体验与产品交互才是。也许直播与推送并非由同一团队来处理,但产品经理作为用户体验的负责方也有义务对此类场景负责,尽可能的提升产品的峰值体验。
除此之外,奥运期间作为版权所有方,咪咕视频的一系列产品体验也有一丝让我感到疑惑
从进入直播界面开始,花里胡哨的弹幕界面就已经开始让人头大了。有中国的比赛往往是有着极高的热度与极多的观众互动的,但是当你打开直播入口时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好好的浏览评论内容,持续不断的送礼动态和极其频繁的大到足以遮盖操作区所有区域的样式让人无所适从,甚至没有办法很好的切换tab进行内容的切换。相比而言,腾讯体育显然要克制的多。
而当好不容易等到了动效的消失,发现评论内容根本没有变化,手指一滑动才发现没有做评论的实时定位,以至于用户视角还停留在进入时的界面,让人仿佛错过了几百亿(现已有优化)。
完全一致的大批量快捷评论语让人甚至感知不到其他真实网友的存在
百度输入咪咕+弹幕你能够找到无数用户的吐槽。
如同提前到达的结果推送一样,动态交互的产品初衷是为了引导并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互动体验;快捷用语可以让人更低成本的参与互动,提升产品的活跃度与用户参与感。但最终的效果显然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有万物规律中的事与愿违,同时也有因产品未深入思考或未将场景考虑全面导致的,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也许我们还是需要想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