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我国阅读指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每天读书20分钟。相比我们刷手机的时间,这个数字有些可怕,也无怪别人评论中国是全球人均阅读最少的国家。这句话是带有偏见的,有些国家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时间阅读。
阅读量最少的我不知道是哪个国家,但肯定不是中国,但外界为何要如此评价中国人呢。因为中国随着经济的腾飞,慢慢走向前列,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更多的出现在大家眼前,世界都在看着中国,不好的地方是隐藏不住的。
中国在经济滚滚向前的同时,国民的自我修养和要求确实未见得跟上,随便问下身边的人,你有读书的习惯吗。回答包括:公众号、小说、新闻、电子书、纸质书。我发现看纸质书的人数最少,次之的是看电子书。
那些把看公众号和新闻等同于阅读的,我表示不敢苟同。大部分公众号踩着热门各抒己见,勉强能称之为观点,引起部分人共鸣的观点。新闻更不用说,更准确说现代的新闻只能称作消息,真假莫辨,除了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只能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无太大作用。
所谓读书,我理解的应该是学习到一些新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可以实际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一些困难,最后产生实际的效用。
我工作开始那几年读书不多,一年差不多平均水平,没有拉后腿。工作娴熟,自己心智强大一点后,发现很多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不是任何时候都有一位老师随身候着,只能借助网络和书籍获取答案,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
最近两年每年读书算上纸质和电子,差不多50本。我的阅读基本分为两种,工具性阅读和成长性阅读,消遣类一般不通过阅读解决。
工具性的书往往因为目标明确,阅读目的性强,边看边在脑子里搭建框架,一本书两三个小时看完,顺便用mindmanager提炼重点,或者随笔记录重点和感受。
有些困惑甚至不需要阅读一本书,直接网上百度别人整理出来的框架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有时间最好还是自己亲自去找答案。经历过寻找的过程,知识体系会更牢固,况且同样的一本书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唯有真的经历,才能相伴更长久。
成长性阅读,我一般看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各种名著,对人格、思想、涵养各方面有益。具体有益到什么程度这个说不清楚,很难立竿见影和有效衡量。日积月累在骨子里,沉淀在血液里,让我们情感和悟性不断提升。
阅读名著我一般看的不快,体验作者赋予的情感,表达的宗旨,有些文笔趣味性强和非常优美的,经常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时间一来二去,看书就比较慢了,看得再慢, 最后我其实也没记住作者的用词表达,只能记住故事的梗概,叙事的方式,传递的价值取向和核心思想。
那还要去那么仔细的看一本书吗,可能有些书我还是要仔细看的,尤其是现在自己也开始写东西,写的再烂也心存理想,希望某天也能涉笔成趣,点石成金。
首先读书要选择好书,现在市场上汗牛充栋的实在太多,我一般很少有耐心去看新书,尽量找年头悠久的,让时间为我选择。
其次,翻开一本书,如何去读,包括泛泛而读,逐字逐句读,跳读,有时候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翻开书的目录,除了买书时再次确定看这本目的,想要得到什么。带着目的读书,能更快的提炼出重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补充完善,螺旋式迭代。
喜欢朗读者,喜欢董卿,这个节目和人一样,浑身散发中浓浓的书香味,久品不厌,久看不腻。董卿也说过,世界上好的书不多,值得看两遍的书更不多。唯有唐诗宋词,虽然简单精悍,但却表达出千千万万的意境,不同心境和年龄看,产生不同的体会,是值得反复看的。
这一点我也贯穿在我看书的原则中,大部分书不会看第二遍,看一遍理出重点,过后不会再翻。有些看不下的,暂时放下,毕竟阅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不要勉强自己,破坏阅读体验,待机缘合适自然还会再见。
最后,像辉哥说的一定要有输出。我工具性的书看的不多,看完在内心里默几遍大纲,比照下自己作为提醒,很少真的写出来,这点做的很是不足。只有当真的下笔讲述一件事情,才真的是吃透,每天说的话十句只有一句是有用的,写文字不能口水文吧,得精加工下吧。这个过程就是思考、转换、提炼的好时候,只有经历过这个过程,这个知识才真的整合进知识体系中,而不是作为碎片飘在那里。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飘着飘着不见,或者极少数灵光乍现恍恍惚惚产生一种熟悉感,无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读书到最后输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输出,即使作为一个故事讲给身边人听也可以,一定要形成闭环。阅读不应该斟词酌句,我看名著时不好的一个习惯,后期逐渐改善,以阅读中心思想为主,有些文实在写的美的不像话,我可以适当原谅下自己,放任自己沉溺其中。
不膜拜不跪舔,把书看成服务于我们生活的一种工具,看书也讲究平常心,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