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歧视学历的新闻火了,其中最扎心的就是那句"考不上本科的大多智商有问题”,这句话扎痛了无数人的心,评论中有很多数据,说中国人中本科学历不到百分之四,每年有一千万的高考生,考上本科的只有四百万。
看到这个新闻后,应该很多人会庆幸,捂着胸口说,看来我智商没有问题,然后感谢一下曾经努力的自己。但对我这种专科生来说,对我来说,我的脑海中闪现的是悔恨,也很庆幸,自己后期努力考上了公务员;同时也非常警惕,我想如果我当下不努力,这种感觉还会在未来重现。
我高中时不正干,心理脆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因为我那可笑的自尊心。。。具体说来是,我考上了一个重点高中,高手如云,录取分比普通高中高了50多分,结果入学成绩位列班级三十九名,我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化悲痛为动力,努力学习,进入了第二十三名,看到这个成绩,我泄了气,认为自己智商有问题,从此沉沦,后来知道,即使我保持在二三十名,一本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有的时候自尊心太强,其实是太脆弱,是能力不足,是心理能力欠缺,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最终失败,令人唏嘘。
正确的做法是,看清学习的本质是不断复盘,看清工作的本质是梳理链条,厘清逻辑。看清本质之后要承认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不足,巩固基础,不断重复,悟道明理,格物致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如果自己做hr,估计也没有闲心或精力去仔细阅读那么多求职者的精力,这个时候,通过学历或学校来筛选是最事半功倍的,也是大概率能选出合适的人才的。再者,如果学校都一样,那对于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多付出的那么多努力,又如何反馈呢?别人在寒窗苦读的时候,你在卿卿我我,风花雪月,人家拿到文凭了,你又出来酸了,这也有违天道酬勤之伦理吧。
其实不公平一直就存在,也是一种必然。这是“差”的原理,有了温差,才有了甜甜的果实,有了电压差才有了电流,人和人有了差,才有发展的能量。在体制内,不公平都到处存在,更何况体制外的环境呢。我们要做的是,接受当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努力消除和高手的差距,拉大和不努力人的差距,微观上是原子化个人的奋斗、跨越,宏观上从社会整体来看就是实现有高有低,有节奏的发展。
已经被学历歧视的,不要抱怨,努力看向未来,从当下做起,从别的地方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