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雨初晴浣溽埃,报凉梧叶堕阶苔。一声新雁南楼外,早送西风信息来。”
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立,始建也;立秋之后,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盛,故要收敛,有“秋收冬藏”之说。《淮南子•天文训》说:“大暑加十五日,斗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孝经纬》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西南维为立秋。”“商风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商风是西风,“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朱明是火神祝融,佐炎帝管夏;少昊是西方神,“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宋玉《九辨》中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说文解字》说,“秋,禾谷熟也。”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草木开始结果,收获季节到了。“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夏季即将结束,秋天就要开始了。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第一候,凉风至。凉风为八风之一。《淮南子•天文篇》有“西南方曰白门,生凉风。” 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第二候,白露降。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便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立秋时节,白露初降,到了白露节气,“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第三候,寒蝉鸣。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在秋天叫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而开始鸣叫。“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寒蝉为秋后之蝉。立秋之后还能听到寒蝉凄恻,但到了白露,基本上就听不到蝉鸣了。
我国最早的文字资料甲骨卜辞中就有了“秋”字,《殷虚书契后编>中有一片卜辞说“今秋我入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立秋之节在甲骨文时代(殷商)之前就确立了。迎秋,是古代宫庭的礼俗,关于迎秋礼俗较完整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典籍。《礼记•月令》说:“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关于迎秋礼俗,《后汉书》的记载更为详尽,《后汉书•礼仪志》说:“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礼毕,皆衣绛,至立冬。”《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白帝是古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蓐收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秋神,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明,司秋。据《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说:“立秋祀白帝,以少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宋史•礼志》说:“立秋祀白帝,以帝少昊氏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从祀。”这一礼俗在宋代又扩展到地方,《宋史•礼志说》说:“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南宋时,迎秋活动亦在宫中举行,宋吴自牧《梦粱录》说:“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元代又有变革,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说:“车驾自四月内幸上都,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红叶。涓日张燕,侍臣进红叶。”这些说明,迎秋的古俗,从祭神迎秋的祭祀性节日演变成了单纯迎接节气的节日。
秋是容易让人生出忧愁的时节,但同时也是收获的时节。为了这份一年中最重要的喜悦,人们也有许多立秋乐事。因立秋节气在每年的八月七、八日左右,此时酷暑将去,秋高气爽的天气正适合晒经书及衣物驱除霉变,防蚊虫咬毁。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另外,古人在立秋这一天的饮食很是丰盛,比如要戴楸叶,吃莲蓬藕,饮秋水、红豆汤,采摘鸡头菱及尝新收的瓜果。立秋的食俗里,有“咬秋”,即咬食新鲜时令瓜果,如此,可免去节令更替时的身子不适等。立秋时的咬秋与立春节气时的“咬春”一个道理,都是以饮食来表达节令的转换到来。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宋代汴京人过立秋的情景:“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毫州枣。”在立秋这天吃一顿丰厚的饭菜补养身体,被称为贴秋膘。对此,《京都风俗志》曾云:“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这种风俗,过去在我国北方地区曾非常流行。
在一年四季之中,秋天应该说是最为宜人的了。五代词人孙光宪的《风流子》说:“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溪映槿花,鸡犬南北,菰叶水葓,轧轧鸣梭。无不体现了江南水乡农人的勤劳和繁忙,美丽意境尽在小小的园中。晏殊有词《连理枝》描绘出立秋时节的物候特点,“玉字秋风至。帘幕生凉气。朱槿犹开,红莲尚拆,芙蓉含蕊。送旧巢归燕拂高檐,见梧桐叶坠。”宋代释道璨《立秋》道:“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自古以来,秋天都是一个伤婉哀愁的清寒季节。唐代文人笔下的秋天,是漂泊羁旅的愁,是行走于孤独年华里的鸿雁哀叹。宋代闺阁思妇眼中的秋,是秋寒袭人,屋檐下孤凄独坐,看池中残荷凋零。刘禹锡见惯了沧桑与哀愁,把笔下的秋写得如此大气、恢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用鹤的意象彰显自己不为世俗污垢沾染的孤高姿态。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慨叹韶华不再:“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李益作的这首诗,不以清丽深情的词语取胜,也没有冠以哀恸悲辛之名,而是以朴素自然的字句描写,将悲壮的情分烙印进文字之中,使人看得见诗人经年里的风霜满面。读起来字字孤怨,句句含着隐忍的悲伤。季节的变换使诗人们直抒胸臆,大发感慨,晚唐令狐楚云:“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北宋宋祁说:“白发光阴诚可惜,五年骚首问长安。”宋代沈遘有诗《立秋抒怀》:“自惜茂陵多病客,感阴惆怅尽孤吟。”而杨齐更为直接:“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他们所抒发的,都是光阴虚度秋意浓的悲凉。白居易常在立秋日经常惦念远方的朋友,而且喜欢“蝉”入诗歌,譬如“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或“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白居易的《一叶落》写出了落叶知秋的季节交替:“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立秋时节,暑气未消,木林萧萧,一叶惊秋。宋代刘翰有诗《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立,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微感受,意境时令感极强,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很巧妙。宋人方回诗云:“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初夜银河正牛女,诘朝红日尾觜参。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这首《立秋》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来临之际的喜悦心情,虽然天气依然很热,但终于可以看到希望了。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下马柳荫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坪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印睛。”这是诗人立秋日游曲江,忆念好友的一首诗。立秋之日,诗人骑马出郊,在江堤上龋龋独行。这时候诗人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起。一个在曲江池畔,一个在江陵城中。于是诗人想象着,此刻朋友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两地秋思同样深切。这首诗明白如话,语言上很有特点。白居易的《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描写了当年开封一带初秋的景色:“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披襟有余凉,拂簟无纤尘。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晏殊的《凤衔杯》笔调闲婉,词语雅丽,“青苹昨夜秋风起。无限个、露莲相倚。独凭朱阑、愁望晴天际。空目断、遥山翠。彩笺长,锦书细。谁信道、两情难寄。可惜良辰美景、欢娱地。只恁空憔悴。” 秋风乍起,露莲相倚,天晴山翠,如此良辰美景,只奈何伊人不在,空伤悲。锦书太细,如何能写得下我对你无尽的相思?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曰:“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立秋时节,草木看上去依然是一片苍翠。在众多乔木之中,最先感知秋的气息的也许是梧桐。陈淏子所作《花镜》中这样写道:“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梧桐,知秋之木也。入深秋则叶黄。秋风吹,簌簌而下;疏风冷雨,凄清萧索,惹秋思翩然。《花镜》一书赞其“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 ,又称梧桐“四月开花嫩黄,小如枣花。五、六月结子,蒂长三寸许,五稜合成,子缀其上,多者五、六,少者二、三,大如黄豆”。其栽培简易,且枝繁叶茂,常植于道旁院落。初春萌芽,三暑交荫;秋日则发黄落叶,入冬仅余枝干。中国梧桐树干笔直,可劈削作古琴;绷上吴地所产琴弦,指动之间,琴声清越,每有高远之秋意;又仿佛凤凰啼叫,故古时常有植桐引凤之说。历代文人都常选择飘落的梧桐叶来抒发秋风而至后的萧瑟气氛和悲秋的心情。而以立秋为题的诗词中更不乏梧桐的影子。如宋代方岳《立秋》:“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宋人王镃《立秋》说:“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传达秋讯的另一种树是楸叶。楸树别称金丝楸、梓桐,是我国古老的树种,《尔雅•释木》说:“楸,小叶日梗,大而散楸,小而散梗。”楸叶,三角状卵形。大概由于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人们才把戴楸叶之行为寓有了迎接秋天的意蕴。立秋时用楸叶来报秋大概是用楸叶里的“楸”字来寓意秋天,取其谐音之妙。民间对楸树很是钟爱,如宋代的立秋日妇人儿童有头戴楸叶的习俗。关于戴楸叶的立秋民俗,最早见于宋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争买,皆剪成花样戴之。”时至南宋,此风犹盛。宋吴自牧《梦粱录》说:“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还有人在此日天刚亮时采集楸叶熬膏,称“楸叶膏”。《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称:“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或以秋水吞赤小豆七粒。”南宋范成大诗云:“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涤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诗中唱及的“折枝楸叶”指的便是当时戴楸叶、应时序的立秋节俗。楸树下垂的细枝称“楸线”,陆游诗曰:“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
“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紫薇,夏至时节已然花繁,至处暑乃至白露,却总还能够见到,古人称它“四五月始花,开谢接续,可至八九月”,故而又名“百日红”,杨万里借着这一别名入了诗句,“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清人刘灏所编《广群芳谱》中称:“紫薇花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花如舞女,翩若惊鸿,飘飘仙袂,恍似天衣,也难怪古人称紫薇花为高调客。然而欧阳修却将这花比作“静女”,“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高烟晚溟濛,清露晨点缀。岂无阳春月,所得时节异。静女不争宠,幽姿如自喜。将期谁顾盼,独伴我憔悴。而我不疆饮,繁英行亦坠。相看两寂寞,孤咏聊自慰。”欧阳修的寂寞,与紫薇花的寂寞,都是恬淡,都是清幽。白居易曾有诗曰:“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唐朝开元元年,中书省改名为紫薇省,中书令即称“紫薇郎”,亦是此刻白居易的官职。入得中书省,官运亨通,于是紫薇花由此成了权力仕途的象征,世称“官样花”。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浔阳江畔,重逢紫薇树,时过境迁,再写一首《紫薇花》:“紫薇花对紫薇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官至中书舍人的杜牧,也曾作过一首《紫薇花》诗:“晚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以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因这诗广为传诵,杜牧以此得了个“杜紫薇”的称号。
“一夜透雨,寒意沁胸,我秋天了” ,木心说。立秋至,暑去凉来,万物澄清,蒲叶先秋老,苹花带露开。红蓼花繁,梧叶飘黄,树影斑驳,虫声鼎沸,“一点新萤报秋信”,秋正是在“飞光千点”的诡秘漫舞中悄悄走来,清池过雨凉,莲子清如水。“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此时虽然金气入草木,但庭梧叶下,馀暑未消,“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几日后,清凉风来,茫茫白露生,晨起有微寒。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此时,清商时序,万物收敛。入目景异,秋意袭来。秋风清,秋月明。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葡萄满架,秋社雅聚,槿花无色,桐叶有声。及至处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秋色清朗,烟渚沙汀,鸟鸣芦荻洲,萤飞梧楸径,白鸥飞处,寒蝉悲鸣。秋容映重门,胭脂洗阶影。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宋朝词人蒋捷在《秋声》词中以风声、雨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十种声音来形容秋天的到来,让我们停下脚步,侧耳倾听这动人的秋声,体会“天凉好个秋”的美妙,享受这最有诗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