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英国人确实有一种很有辨识度的幽默:和英伦三岛一样潮湿,昏暗,但有时候又能找到一点奇怪的温暖。这周读的书《也不知道谁更疯:一名精神科医生的精神之旅》和上周的《性别攸关》一样,都是医生写的带有一定科普性的读物;但要是我经营一家书店,那我绝不会把它们俩放在同一个架子上。《性别攸关》是一本正经的科普,而《也不知道谁更疯》和我之前读过的《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一样,虽然其中的医学知识足以信赖,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说是以科普为目的。这两本书都有点类似那种职场剧(不是披着职场皮的言情剧),让人对医生这个行业而非医疗知识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从“医生也是人”到“医疗体系始终在超负荷运转”;这让这两本书的可读性远超《性别攸关》——以及,为什么我开头先提了英国人呢,因为这两本书都是英国人写的,可能NHS真的是一片孕育作家的沃土,又或者身处其中的人只能以写作自我疗愈吧。
不过相比于《绝对笑喷》,《也不知道谁更疯》让我有更深的感同身受(作者的mbti一定和我一样是infj),并非精神疾病的部分,而是职场的部分。作者本吉从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位冷静、客观、公事公办、缺乏同理心的前辈医生格利克,比起传统的“治病救人”,这位格利克大夫更关心的是踢走那些看起来不怎么严重的患者,并用最少的手段让确诊病人保持在一个看上去还可以的状态;她在本吉的第一天就给出了振聋发聩的职业忠告:“我们来这里不是交朋友的。”然而在书的后半部分,本吉从别人口中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伊娃·格利克,与她同期接受培训的医生说,她总是待到很晚,周末也加班,还给病人家属写邮件,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他们之所以会聊到格利克大夫,是因为听说她请了病假,病因是压力过大。作者还记录了他的同期培训医生纳菲莎在遇到第一起患者自杀时的对话,“你知道最混蛋的是什么吗?”纳菲莎说,“床管布莱恩知道这事后打电话给我,开口就说:’那么,郁金香病房应该有床位空出来了喽?’”读到这里我几乎要ptsd——我在上一份工作中就体会到了,人与人的悲欢固然不相通,但是竟然能不通到这个程度,我也实在是很难理解;人与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与黑猩猩的差别还要大,而最令人悲哀的是,同理心几乎可以算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负向影响因素。同样,作者在多个章节都提到的冒充者综合征,也是不时前来困扰我的小小问题;而与此同时,我观察到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实际案例显然更多,或许真如网络热梗所说,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作者本吉在书中不断提出的一个疑问就是现代科学下的精神病学到底有多可靠,毕竟,精神上的问题无法像肉体上的毛病一样,得到B超、CT、心电图和核磁共振的确认。我们一直以来听到的主流说法是抑郁症是真实存在的生理改变,而非仅仅一种心理状态。这固然有助于消除不合理的病耻感,但作者引用了2022年的一项研究成果:并无可靠证据支持抑郁系由血清素不足引起;“将抑郁简单归结为生物状况,是对人生之混乱程度的极大淡化。”书中,本吉作为一个患者而非一个医生前往医疗机构寻求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但最终这一系列思考让他没有真的服用那些处方药。这一点我完全能理解。真正有效的从来都不是药物,而是换个处境,还有家人朋友的支持;这么说挺老掉牙的,但事实如此。有一条注释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接过来说,患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在发展中国家(那里药物更稀缺,而家庭纽带更紧密)反而恢复的比我们这里要好。”这是WHO在1973年做出的论断,但时至今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这本书无论从精神卫生的角度还是从职场心得的角度来说都值得一读,但我多少有些不满其翻译质量,比如书中提及“二楼”,并特意加了注释:英国的二楼相当于中国的三楼——为什么不能直接翻译成三楼呢?还有用“*”标出的注释,实在有点不太显眼,让我很难定位到每条注释到底是在解释哪句话,另外书里的语气词也让我有点难以适应,作者用了太多的“哦”,比如“你的童年可是无忧无虑的哦”,说实话感觉不怎么英国,而且稍微有点欠揍(虽然后者可能是译者希望达成的效果)。但瑕不掩瑜,关注内容,无论是看乐子还是照镜子,多少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