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犬

    这是一个真实的旧事。

    在此之前,我听到过不少义犬的故事,但那些故事都是从人们的传说,抑或是从影视剧、小说、报刊杂志上听到、看到的,但这个动人的旧事,却真实地发生在我的故乡。

    "三年困难时期",馆陶县城内的陶北村,刘长海一家因三年自然灾害,衣食无着,逃荒到东北,他们拆掉土房的房顶,拆下梁檩与木椽、门窗卖掉,携兒带女前往邯郸上火车,过站时,检票人员看到他们带着一条土狗,便栏下他们,告诉他们,坐火车是不准带动物的,他们再三恳求,工作人员说,这是国家铁路部门的规定,任何人概莫能外。

  这是一条黄色的本地土狗,刘家从小养大,十分温驯听话,久而久之,一家人与这条狗建立了深厚感情,"狗,狗,家中一口",他们在外出逃荒之际,怎么能舍得丢弃这条忠犬呢?无奈,铁路部门有铁的规定,他们只好背起破旧的行李,含着眼泪向着狗说:"你回咱老家吧。"那条黄狗也眼含热泪,懂事地一步三回头,默默地向看东方慢慢走去,还不时张望着刘家一家人,直到他们通过检票口看不到身影,才独自沿着回家的路一路走去。

      刘家与我的母亲沾点亲戚,母亲的外祖母家在馆陶镇的车疃村,刘家的媳妇娘家姓毛,她的父亲叫毛喜印,她的母亲清朝末年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做饭,也是一个苦命人。刘家的长子叫刘长海,按街坊辈份我称呼他为长海叔,这位长海叔长我几岁,人非常本分厚道,小时母亲领我到刘家串门,长海叔待我非常友好,我总喜欢与他一起玩,再加上他的外祖母与我母亲的外祖母住在一个胡同里,还沾亲带故,自然就带有亲切感。至今我还记得长海叔的家,他住在陶北老村西北角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里,街门朝西,所谓街门不过是用木棍、荊条制作的栅栏门而已,院内只有两间"就地偎"的土房,这种土房,只有架起房梁的砖柱,其余部分都是泥上垛起,屋顶是秸根向外的高梁杆覆盖,高梁杆上面抹了一层黄泥,故乡人称"高梁栅子房","就地偎",屋内则一贫如洗,除了一盘土炕,家徒四壁。

      话说刘家的那条黄狗,沿着来时的公路,一路回到老宅,这时的老宅,屋顶拆了,门窗全无,只留下土房的四壁,可它仍像主人在家时一样,寸步不离家门,白天卧在街门口警惕地注视着过往行人,到了夜晚,便绕着低矮的土院墙巡夜,日夜如此,从不懈怠,虽刮风下雨,大雪纷飞仍三年如一日,忠实地守护着沒了主人的家。三年中,邻居看其可怜,便送给它一些残汤剩饭,它有时几天吃不到一点食物,饿得皮包骨头,仍拖着瘦弱的身体,日夜守护着家园,将近三年,饥饿而死,邻居发现它时,它的身体已经僵硬,仍如活着时一样,端卧在栅栏门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1)午夜,鹳城鹳煤大道。 路灯阑珊,空无一人。这个中原北部小城的人们,总是很早就关门闭户的呆在家里,把空荡...
    大司马大将军阅读 1,794评论 0 1
  • 第二章(2) 律师的声音并不低,但屋子里的人却都象没听清一样,异口同声:“什么?你再念一遍?”律师扫了他们一眼,拿...
    大司马大将军阅读 2,532评论 0 1
  • 2016年的最后一篇 我的2016在这里,也谢谢你们的关注,这一年的粉丝量真的是跟着我的更新来的,还有志同道合的朋...
    丁铛铛阅读 1,534评论 0 1
  • 一 当然了,看这个作品是因为是枝裕和的电影,不过看完书之后,发现两者各有千秋。必须得承认的是,电影画面为本书提供了...
    丁若柯阅读 2,767评论 1 1
  • 好友说:茶里,最有情趣的莫过于柑普,可君可臣,可合可分。 这话让我想起前几日在千训的《幸福密码》当义工天使时...
    木春阅读 3,6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