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说:你爸爸呀,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全班前三名,奖状曾经贴满了这面墙。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他,对他寄予厚望,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生,参加了3年高考都没有考上,第一年是因为太怯场,发挥失常,差3分。第二年高考前感冒了,吃了退烧药去考试的,差4分。第三年他认为自己没有上大学的命,差6分。

     “没那个命”,从此成了父亲的口头语,被举荐去当兵,临去之前被有后台的人顶替了;我十几岁的是家里种西瓜,有一年瓜长得特别好,但是遇上了连续的大雨;再后来家里养猪,小猪崽子刚买回来的时候,猪肉价格很贵,当长到可以卖的时候,却又遇上猪肉降价。就像是现实不断的在验证父亲的这个信念。

直到最近才意识到他这其实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1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2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 3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 4 )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事实上,父亲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让他自我设限,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