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梗概
● 第一天:纽约 -> 阿尔伯克基
● 第二天:白沙国家公园
● 第三天:拉斯克鲁塞斯->圣菲
● 第四天:圣菲
● 第五天:班德利尔国家纪念地、洛斯阿拉莫斯
● 第六天:阿尔伯克基 -> 纽约
0. 前情提要
新墨西哥州位于美国西南地区。之前虽然经常在地图上看到,但于我们而言一直都属于神秘地带,对它了解甚少,所以决定趁着感恩节假期去一探究竟。于是我们一行六人,于感恩节当天飞抵新墨西哥州最大城市阿尔伯克基(Alburquerque)。此为前情。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我们到达阿尔伯克基机场是当天下午,到酒店稍事休整之后决定去寻觅晚饭。谷歌地图上看到市中心一带有不少餐馆,于是欣然驱车前往,想着可以逛吃一番。
一路畅通,十多分钟就到了目的地。然而拔剑四顾心茫然——周围一片冷寂,所有的餐馆都没有半点在营业的意思。原来今天是感恩节,大家都放了假回家过节,餐馆也不例外,连平常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都关门了。这让习惯了纽约繁华都市的我们有些措手不及,晚饭一下子没了着落。那时候天也黑了下来,路上少有人烟,周围安静得可以听得到低沉的风声。然而比初冬的晚风更冷的,是嗷嗷待哺的我们的那六颗清冷的心。最后就当我们已经在思忖买什么口味泡面的时候,欣喜地发现一家汉堡店竟然开着门,这才缓解了我们的窘迫。这也给我们上了此行的第一课:过感恩节,美国人是认真的!
当晚住在阿尔伯克基,第二天一早便出发,赶往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白沙国家公园(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
1. 踏沙行
白沙公园距离阿尔伯克基大约有三个多小时车程,这几百公里的路,大部分都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戈壁滩。现在已是初冬时节,尽管也能看见一些星星点点的草丛或灌木,整体观感仍然是一片昏黄,并无半点生气。一天前我们还在寸土寸金到处是钢筋水泥的 曼哈顿,现在来到这广袤的无人区,此刻却很难感受到逃离樊笼的心旷神怡,更多的则是面对这荒凉与萧索的些许怅然。(小贴士:这一路沿途几乎没有任何加油站、服务区或村镇,请合理安排行程加油+上厕所。偶尔看到的rest area里面也并没有restroom,别问我们怎么知道的。)
不过好在对旅途的期待很快冲散了这种不快,我们也终于来到了白沙公园。刚一进园区,我们就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叹:白沙公园的沙子,居然是白色的!(白沙公园:你们是懂废话文学的。)和我之前预想的稍有不同,沙子的颜色并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园区以外都是漫漫黄沙,进了园区以后突然就变成了雪白色。
一般的沙粒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这里则是罕见的由石膏构成的沙漠。并且面积多达275平方英里,更是显得尤为独特。由于成分不同,白沙也相对紧实细密,踩上去会感觉比一般的沙子硬一些。在观感上,相比于土黄色,洁白的沙海少了一些燥热与死寂,多了一些纯净与静谧,也许更接近于天堂的模样吧。
早听说滑沙是这里的热门活动,于是我们在游客中心旁边的礼品店买了滑沙板,大约20美元一个。滑的时候要找尽量陡的沙丘,因为阻力比想象中的大一些,坡不够陡的话根本滑不动。我们一行每个人都滑了没几次,就纷纷气喘吁吁了。因为从坡底爬上来实在是费力,每跨一步都会滑下去半步。我们举着滑沙板狼狈地爬上山坡的样子,像极了那首儿歌: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但玩得还是很开心,不知不觉中已夕阳西下。我们登上了沙丘顶端,极目远眺,夕阳的余晖洒在连绵的沙丘上,给这片苍凉大地增添了些许暖意。火红的晚霞也点亮了远方的山峦,带给我们黑夜将至之前最后的惊鸿一瞥。
太阳在此刻成为了主角,向所有人宣告着它的离开。一时间,大漠如海,残阳如血。
太阳落山以后,气温骤降,天色也迅速变暗。我们赶忙回到车上取暖,驶离园区,还给了这片沙海以寂静。
2. 信仰之路
白沙之后,我们本来计划的下一站是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然而不巧赶上这两天那一带有暴风雪,大雪封山,公园也关闭了。于是我们只好作罢,直接驱车北上,去往新墨西哥州的州府所在地圣菲(Santa Fe)。
圣菲的建筑非常有特色,大部分是三层以下的低矮房屋,土黄色且并不完全规整的泥草墙,向外凸出的数根房梁,显得极为质朴与古拙,应该是模仿美洲原住民的建筑风格。我们刚开始游览的时候,时间还比较早,大部分商铺和博物馆都没有开门。给人感觉这座城市好似沉睡了千年,从未醒来。
圣菲 有很多著名的教堂,也成为了我们在这里游览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 美国 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教堂San Miguel,天主教 圣菲 总教区的主教座堂St. Francis of Assisi,以及一座以旋转楼梯闻名的Loretto。
三座教堂都位于圣菲的市中心区域,步行可及,也由此可见这里的教堂数量之多、密度之大。
这座城的名字由来据说是西班牙语的“神圣的信仰”,在殖民统治的初期即成为了新墨西哥地区的贸易与传教中心。因此也许是文化统治的需要,殖民者们在这里陆续建立了很多教堂。
如今,这些教堂大部分都作为历史遗迹供人们游览。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殖民主义色彩,但也正是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宗教氛围,加上原住民的文化残影和西部狂野的沙海,给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使得这座人口不足十万人的小镇,成为了美国除纽约之外的另一个艺术中心。
3. 访岩居
在离开圣菲地区之前,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位于圣菲西北方向约一小时车程的班德利尔国家纪念地(Bandelier National Monument)。这里曾经的主人是普韦布洛(Pueblo)人。他们是原住民的一个族群,大约在1150到1550年生活在这里,后来由于资源匮乏而迁走。
在这里留下来的,主要是他们的房屋和洞穴的遗址。据估计,当时有大约100人生活在这一片类似于福建土楼的圆形建筑里,还有约400人住在山上的洞穴中,或许代表了当时的阶级分化。
他们之所以在山上打洞,主要也和地理条件有关。这一带的山体主要由火山灰沉积而成,相对来说质地较为疏松,容易被风雨所侵蚀,就形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孔洞。原住民们就利用这些孔洞,加上一些人工的开凿,形成了一些可供居住的洞穴。
他们在这里生活的年代,大抵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到明朝。但尽管距今只有数百年,普韦布洛人基本上维持着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状态——磨玉米、养火鸡、制陶。或许铁器和大型牲畜的缺乏,使得生产力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地理环境的隔绝,也使得他们长期以来缺乏不同部落或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失去了文明的发展的动力。
因此也可想而知,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对这些美洲原住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双方文明发展的差距或许已达数千年,力量的对比已是霄壤之别。石器时代的他们,面对着钢刀火炮完全不堪一击。杀戮与瘟疫,夺去了大多数原住民的生命。美洲大陆迎来了新的主人,世界的格局也就此改变。
我们在班德利尔并没有太多逗留,沿着主要的游览线路走了一圈之后,即驱车赶往我们新墨西哥之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也就是班德利尔附近的小城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
4. 秘密之城
其实来到洛斯阿拉莫斯完全是个意外,本来并不在我们的旅行计划中。但是在班德利尔国家纪念地的游客中心里面,遇到了一位华人老阿姨。阿姨很热情,主动过来用中文和我们聊天,介绍了很多景区的信息,也聊到了她自己。
谈话中得知,阿姨在四十多年前来到洛斯阿拉莫斯,和丈夫一起从事研究工作。后来退休以后赋闲在家,沙漠小镇的生活实在是无聊,就来到班德利尔做志愿者,和这边的游客聊天,有时也做一些杂活。
阿姨讲得神采飞扬,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她没有透露自己的年龄,但是提到过自己有个48岁的女儿,所以估摸着阿姨也有75岁左右了吧,然而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还是年轻人的样子。
也正是在阿姨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这个她扎根四十多年的地方——洛斯阿拉莫斯。
约摸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这个沙漠小城。进城之前有一个检查站,一位迷彩服小哥问了下来意,查看了我们的证件。得知我们是来参观博物馆的游客就放行了,叮嘱我们后面4个英里一直往前开,不要右转。
从地图上可知,路的右边就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美国核武器的研究中心,也因此涉及国家机密,不会对游人开放。但是在城镇的中心区域有几所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参观的。我们去的这一所名为洛斯阿拉莫斯历史博物馆,主要讲述了这座城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因为这里在当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是曼哈顿计划的执行地,是直接促使日本投降的那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孕育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出于战争需要,特别是应对纳粹德国正在研发原子弹的威胁,美国启动了曼哈顿计划。于是成立了原子弹研发国家实验室,地点就选在了洛斯阿拉莫斯。
当时实验室共有数千名员工,其中包括了除纳粹德国外西方所有的顶尖物理学家。实验室的地点自然是高度机密,所有的这些研发人员,就在这个“地图上不存在”的地方,度过了两年与世隔绝的生活。
直到1945年7月,人类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南部试爆成功,两周以后就被投放到了日本,洛斯阿拉莫斯这座小城也随之闻名于世。
广岛与长崎的两枚原子弹,直接造成了数十万居民的死亡,日本随即投降。人为造成的短时间内如此数量的平民死亡,对于人类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但另一方面,在之后的岁月里,核武器所形成的威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发生,使得世界维持了二战至今这将近80年的相对和平。关于核武器的善恶是非,至今仍有很多争议,很难有定论。然而能够确定的是,伦理学的探讨毕竟无力,世界的运行终归还是政治和资本作为主导。现今的世界上还存在着多少个洛斯阿拉莫斯,可能谁都无法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