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是一个过程,摸索中前进,开天辟地做自己第一个项目系统时,需要大量的人才,实现项目的网络代码,界面代码,数据缓存代码,逻辑代码,存储代码。产品经过研发,测试,运营,稳定,再多做几个项目,代码经过线上复杂环境的考验与蹂躏,逐渐成熟。
一个成熟的企业,企业都会有自己成熟的(与业务无关的)基础库模块:
1、网络基础库。
2、存储基础库。
3、UI 渲染基础库。
4、企业内部常用数据结构基础库。
企业发展了,客户也多了,产品项目也多了,业务需求也多了。公司招的人也多了,但是你会发现,之前开天辟地的,很多高级研发元老变得“无事可做”了。他们负责难度最大的非业务模块已经稳定了。他们要不转型带团队,要不转型做业务逻辑。团队领导人数有限,业务逻辑是繁琐的客户需求,难度不大,却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往往技术水平需要不高,普通员工熟悉了系统架构后,只需要在原来稳定的架构上作业。为了赶进度,经常没天没夜地加班加点地干。—— 所以,很多时候,离开是他们是最好的选择。对于企业,能用中低级员工解决业务的问题,也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这时候,问题来了。企业要保证产品的稳定,员工的流动不能影响产品正常运转。所以我们在设计系统架构的时候,要减少模块间的耦合,能够让员工更好地分工,一方面,员工在做自己熟悉的模块能更有效地产出。其次也在他离开的时候,本模块的团队对接即可,不影响其它模块的功能。所以下面讨论下产品的架构。
客户端架构分层:
1、UI 层:负责直接面向用户的界面渲染,触发用户行为的操作事件。
2、网络层:负责复杂的网络IO,异步方式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异常时能返回相关错误。
3、本地存储层:负责存储用户或者系统的属性型数据,日志型数据,文件数据。
4、数据缓存层:系统数据中心,缓存在内存,存储属性型数据,日志型数据,或者动态改变的逻辑型数据。
5、协议层:网络层收到数据包,然后解包,封装给逻辑调用的接口,目的是为了将协议与逻辑解耦。
6、逻辑层:负责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
通常的架构有这几个层。其中前3个:网络层,UI层,存储层都是与业务无关的。现在技术日新月异,更换技术模型也是常有的事。协议层作为一个过渡,衔接底层和逻辑,让写逻辑的人只关心带具体参数接口的传递,而不是复杂的协议。分层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系统功能进行分工,各个层之间进行解耦,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衔接,只要接口不变,每个层的内部变动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常用设计模式:
1、MVC 模式:Moudle,数据层,View,UI 层。Contorl 逻辑层,衔接数据层和UI层。
2、单键模式:一般数据中心模块,做成单键实例,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供各个模块共享,交互数据,那么各模块就不用缓存大量的重复的数据信息,数据与逻辑,界面分离。
3、观察者模式:项目中会有很多事件,模块只想关注其中的某几个事件,那么它先注册它关心的事件,当事件触发时,根据注册的事件进行通知即可。
更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博客:https://wenfh20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