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务教育部编版九年级(2017版)世界历史上册教材简述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中,提及了古代埃及创制的太阳历和苏美尔人制定的阴历。部编版七年级(2024版)中国历史上册介绍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时提到"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可见,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诞生,早期国家文明的象征时,历法已成为必要的标准。那历法究竟是社会,它与天文有何关系,为何将其视为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历法与国家的发展有哪些联系?
通俗一点讲 “历法”是通过研究日、月、五星的运行,推算各种计时单位的长度,建立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时间的序列发展的科学,自古以来,历法是天文学的支系学科之一。人类的早期文明最初诞生都在大河流域,“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苏美尔在“新月沃土“”的创造了两河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大江大河带来的充沛水源和肥沃土地是农耕文明的衣食之源,民以食为天,靠天吃饭的前提是古人须把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搞清楚,季节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人们进行初耕、播种、收获和贮藏的可靠时间指南,这就需要把日月星辰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确定下来。
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涨水,7月至10月是泛滥期,这时的洪水挟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几个星期后,当洪水退去,农田上就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人们11月进行播种,第二年3到4月收获。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现象中寻找规律,留意观察尼罗河涨落与天象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制定历法提供了前提。通过观察,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当泛滥的尼罗河水涌到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空中有一颗最亮的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这颗星叫做天狼星,被古埃及人尊为伊西丝女神,传说尼罗河泛滥是由她的眼泪引起的。据此,古埃及人把每年尼罗河开始泛滥、天狼星出现之时,定为岁首(公历6月中旬的某天),定为1年的起点,这一天也与古埃及人的生存攸攸相关。因为约从这天起,尼罗河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泛滥。 古埃及人还根据尼罗河涨落和庄稼生长的情况,把一年分成3季,每季4个月。第1季叫做“阿赫特”,意为“泛滥”,是尼罗河泛滥的季节。第2季叫做“佩雷特”,是“出”的意思,意即河水退去,土地露出水面,幼芽出土,是播种和农作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埃及的冬季。第3季叫做“夏矛”,是“无水”的意思,即埃及的夏季,古埃及人在这一季节收割并贮藏谷物,然后收拾田地,以待下一泛滥季节的来临。这样,古代埃及人就确定了1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的太阳历。(埃及阳历保留了阴历日月的划分,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另加5天闰日,一年为365天,仅比现代用科学方法测定的一年少四分之一天。)
晚于埃及历法的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的历法,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700年以前,对苏美尔人来说,月亮的周期变化似乎具有更大的意义,因此他们一直使用着阴历的月和354天的年。为了与季节变化保持一致,他们在正常的月份之外,增加了闰日。在公元前18世纪,苏美尔人的标准的尼坡圣城历还给每个月起了名字,以及由皇室法令规定的闰月。星期是由7天组成的,被认为是由古代苏美尔人中的巴比伦人创始的。他们发明的星期,显然与月亮盈亏的清楚分期有关,大约7天左右为一阶段和变化。巴比伦人把一年分成二十九天和三十天交替的十二个月,与月球绕地球一周二十九天半的周期正相吻合。他们每隔二至三年增加一个月,每十九年为一阶段,从而平均起来,这期间每年正好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天。犹太教历仍然沿用与此类似的算法,基督教也用这一算法来确定每年哪一天为复活节。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和苏美尔人的阴历,其实反映的是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阳历也称着“太阳历,它是依靠观察太阳的运动规律来制定的历法,阳历以回归年(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长度为基础;阴历则是以朔望月(月相的圆缺变化周期是“月”这个时间单位的依据,称为“朔望月”)长度为基础。我国的农历,其实并非是阴历。农历一个月的长度虽然是靠望月的周期来确定,但是农历的一年的年长,却是参考了回归年的长度,也就是兼顾了太阳运动的规律,因此从本质上说我国的农历是一个阴阳合历。
古代文明初创的洪荒时代,古人既无望远镜,又无带刻度的仪器,依靠智慧创造和细心观察,精心运算形成的历法如此的精确,不得不为后人为之感叹,其中涉及的几何、计算知识成为了灿烂星空中最闪烁的文明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