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国庆假期,大家开始了各自的旅行计划,这让我想起几次被问路的情景。
有几次走在街上,碰到游客颇有礼貌地询问,您好,我要去苏州园林,请问苏州园林怎么走?
这个问题难住了我,枉费我在苏州生活的十多年。平时最喜欢流窜与苏州古城的大小街巷,街道越破旧越令人喜欢,巷子越深幽越令人玩味,走在里面仿佛能踩到古人的脚印。对苏州的大小园林,也寻觅过几十处,现在却对苏州园林的位置问题,抓耳挠腮起来。
但转而又想,这也并没什么奇怪的,毕竟"苏州园林"太有名气,但"苏州的园林"就相对很少人去了解了,也包括我这个曾经无数次到访过苏州的园林的半个游客。
很多人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源于中学时期,叶圣陶先生的一篇《苏州园林》,美遍了所有人的想象。也可能是时间过去太久,让人只记得这篇文章的题名,却忘记了文章的内容。文章第一句是"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显然,如果还记得这开篇,就不至于把苏州园林当成一个独立的景区对待了。
我本可以很有理性地回答刚刚游客朋友的答案"其实苏州有很多园林,不知道您想去哪一个?" 这样一来,本来想从我这里获得答案的朋友又变成了被询问的对象,万一碰到比较敏感的人,这复来的询问可能变成质问,甚或变成劫难或调侃。
我只是顺着她刚刚走过来的方向,指了指前方,"往前走十分钟,可以看到拙政园的大门,我猜那里应该是你要找的苏州园林。"朋友很惊喜地回答,"对,对,对,我就是要去拙政园,谢谢您"。看到问路的朋友远去,我如释重负。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那座,也是中国四大园的代表之一,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苏州园林,拙政园都是不可逾越的经典。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其实大部分也是围绕拙政园展开的,因为《苏州园林》的原题即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至于拙政园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先说几个跟拙政园有关的关键词,王献臣,康熙,吴三桂,文徵明,红楼梦,还有数不清的状元,榜眼,文人墨客,甚至还有太平天国起义运动,这些多多少少都跟拙政园有关联。拙政园以不断变幻主人的模式得以保存下来。
拙政园本来是官场失意的王献臣试图归隐的桃源之地,却讽刺地成为最喧闹的舞台,上演着一部又一部历史大剧。
如果有机会,大家还是亲眼去目睹一下她的风姿。现在逛拙政园,大多数人都是冲着里面的荷花而去,或含苞待放,或亭亭玉立,或出淤泥而不染,好像这才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园林之美。至于历史上谁是园子的主人,实在引不起大家的兴趣,毕竟风云变幻的历史剧,真是让人猝不及防。变幻得多了,也就成八卦了。倒是荷花,虽只有短暂的花期,但至少每年都能绚丽一次,也就永恒了。
我现在有点理解问路的那些同学了,苏州的园林虽然多,但多以园主人的喜好命名。如果连主人是谁都不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对园子的名称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抛开了历史限制看到的美才是真的美。
太湖石构筑的假山,太湖水分流的碧潭,以及历代的能工巧匠雕琢的窗格,这些恐怕才是人类可以永恒延续的大美,至于那些被人谈论的历史八卦,少懂一些又何妨。
"您好,苏州园林在哪里?"
"在爱大美者的心里"。
我又自问自答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