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常常感觉放松,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模式。例如,有的人有强烈的利他意愿,有双赢思维,善于协作增效;而有的人不愿和陌生人交谈,不愿被人批评,不愿按规世俗约定做事,不愿主动关心别人……总之,人们处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领地。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舒适区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
舒适区的正面作用
从正面来看,首先,舒适区是一种认知模式,它帮助人们维护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御屏障,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其次,舒适区是自我调节器,它对人稳定情绪的作用。第三,舒适区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
舒适区的负面作用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其行为表现为:懒惰、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充满着一定的满意度,既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为,无非是为了保持舒适的感觉而已。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感到非常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感,甚至产生自我麻痹感。
处于这一区域,有的人甚至感到自己优越于他人。
这意味着“舒适”需要付出代价。大家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温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入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因此,我们只有“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资料来自于百度)
通过上面的资料已经了然明白了,无论是躯体上的舒适还是精神上的舒适。追逐舒适是所有生物的一种本能,但是沉溺于舒适区如同吸食鸦片却是对自己本身的伤害。
面对现阶段的极速信息时代,我们获得的知识途径已经远远超出传统书籍与学校讲堂这唯一途径了的。
拿学习英语课这件事来说,我记得二十年以前,为了学习纯正的发音我们学习时还得买磁带与复读机边听边学,如此反复枯燥而乏味。时至今日随便报一个几十块钱的英语课,老师都是雅思八分且美国留学经历,还有直译水平。另配一个英语老师随时纠音。根据学生的基础层次报班,只要自己想就有可能拥有最好的资源。
所以,如果一味地沉溺与自己的舒适区已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落后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的时代,有可能就要饿肚子(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了,但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试问又有什么资格不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做到最好呢?
那么如何做,才能真正打破常规舒适区,做更好的自己呢?
不做温水里的青蛙,做个逐浪勇者。从风平浪静始习,进而微波荡漾,再进逐风小浪,三而中浪翻涌,最终面对大浪滔天而无惧。我想这就是每一位达到自己人生目标修习历练必经每阶段吧!
所以打破舒适区更应该是一个为自己人生目标持之以恒地修行。也许开始风平浪静无人知,慢慢地随着每一次进阶,终成驳浪勇者。
如此,舒适区与打破舒适区的差别就差一个坚持到底而已。
-------至十月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