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有句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
被人们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
本来是人家历经沧桑,过尽千帆后对宇宙人类大道的彻悟,然而,这句话成了很多人为自己懒惰的大脑找的借口。忍不住要为这句格言鸣不平了(哀其不幸,哀其不幸)。
一、写作背景
今天去模拟培训,就很基本的操作,起步换档刹车,灯光道路模拟。尽管老师很认真的强调了,有些朋友就是做不好,老师气的直骂人。这种画面,按说很常见了,没什么描述的必要。可是我这个人偏偏又喜欢想太多(自己都无奈)。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小时,有的人熟练掌握,有的人连基本操作都不会。
这背后反映的恰恰是效率问题:
投入的努力与得到的回报向来都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而应该是一分有用的耕耘,一分收获。
同类的现象不胜枚举:为什么看似花了同样的时间,别人却比你做得好。
我们先不纠结于别人是否事先花了时间准备(虽然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也不纠结于所谓的别人的智商高种种说辞(好像大多数人智商都处于差不多的水平吧)。我们来谈一下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
场景假设
假设,一群人同时被要求学会从未接触过的同样的知识(知识量超过人类强行记忆的水平,人类最多记忆7样东西),而测试全部很基础(知识难度姑且认为跟诗词填空差不多吧)那么他们的学习方式无非以下几种:
1.强行记忆
2.理解,记忆
3.理解,思考,大脑中形成体系
那么,哪一个效果最好?想必大家心中不言自明了吧。
在知识量较大时,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在哪里?——是思考
结论:思考有助于更高效更有效的记忆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我们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思考的魅力。
请看以下词语:
湖泊|糖
靴子|盘子
女孩|袋鼠
铅笔|汽油
宫殿|自行车
铁路|大象
书本|牙膏
不妨尝试记忆一下每行左右两边的词?
现在,尝试把每行左右两边的词设想一种场景,联系起来。比如:
靴子放在盘子上,糖洒进湖中……类似这样,建立一个关联
然后,
挡住右边的词,只看左边的词,你能说出右边的吗?
其实,建立联系的过程就是你的大脑在思考的过程。思考的产物就是你大脑中形成的逻辑。
关于这个逻辑的形成有多重要,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形成逻辑,今天太晚了,改日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