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朋友的成功更让人心寒?

有时候,失败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没来得及爬起来,身边的朋友已经一路向前跑了。

你不是不希望他们好,只是那种突然被“落下”的感觉,很难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我不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TA升职了,我当然替TA高兴啊,只是……有点失落。”

失落什么呢?大概是那种“我们差不多”的错觉被打碎了吧。

1. 向上比较,为什么那么扎心?

人都有比较心。这没什么好羞于承认的。

可比较这件事,最容易让人难受的,是当你跟身边人比较,尤其是关系很近的人。

我们小时候坐在同一排座位,大学一起熬夜投简历,刚工作时一起抱怨老板。

你原以为大家走得差不多,哪怕慢也慢在一块。可某天TA突然升职、买房、年入百万,还发了个朋友圈配文“努力就会有回报”,你整个人就有点崩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比较理论”。简单说,人会本能地通过和别人对比来确认自己的位置。

而最容易触发情绪波动的,是“向上比较”——和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在问:“他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行?”

说到底,真正让我们难受的,其实不是朋友的成功,而是那种突然“被照亮”的感觉。

你以为大家都差不多,但TA的成功无声地提醒你:“你,其实落后了。”

2. 可我们看到的,是TA愿意让我们看到的

你看到TA光鲜亮丽的朋友圈,却没看到TA为这个升职熬的夜、掉的头发,没看到TA半夜悄悄删掉的吐槽。

我们总以为别人走得快是因为比我们聪明、幸运或更拼。

可事实是:你看到的,是TA愿意让你看到的。

而我们却总拿自己的全部,去跟别人的一小部分比。

我们看到的是结果,想象的是过程,然后脑补出一个完美无缺的他者——

一个理所当然比你优秀、比你努力、比你更值得被生活偏爱的“朋友”形象。

这是一种典型的“可得性偏差”——我们只基于眼前信息做判断,忽略了信息之外的背景和复杂性。

我们把别人的高光,拿来照亮自己的失败。

结果不是感到激励,而是觉得羞愧。

3. 那种“我们一样”的错觉,其实是一种小小的自恋

让人心寒的,其实不是朋友变好了,而是那种你原以为会“并肩走下去”的关系感,被打碎了。

“TA和我差不多啊”“我们当初是一起找工作的啊”——

这些念头,其实是一种带着自我投射的亲密错觉。

科胡特曾说,人类的自恋并不总是张扬的,也可能是一种安静的期待——期待身边的熟人,跟自己处在“同一条轨道”。

不是不愿朋友好,而是没准备好面对:原来有的人真的先走一步了。

而这一步,打破了我们对自己、对关系的许多幻想。

4. 真正的朋友,是可以说“我嫉妒你”的

有一次,我对一个朋友说:“你现在的生活,是我羡慕不来的状态。”

TA笑着说:“我知道你有点嫉妒,但我特别感激你愿意说出口。”

那一刻我意识到,真正的朋友,反而是能彼此坦白“我酸了”,却又彼此依然相惜的关系。

我们习惯把嫉妒藏起来,觉得说出来显得小气、不够大方;

可心理学研究发现,主动表达嫉妒,反而有助于减轻内心的焦虑,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起假装大度,不如大大方方说一句:“我好嫉妒你,但我也真替你高兴。”

而对方如果是真心的朋友,也不会因为你的嫉妒而感到受伤,反而会因为你愿意坦诚而感到亲近。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真正的友谊,不是表面一样好,而是能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依然保持情感的通透和信任。

朋友之间,能一起吃苦不稀奇;

能坦然面对彼此的“不平衡”,才是难得的成熟。

5. 人生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说到底,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赛道。

有人起点高,有人被风吹着走,有人慢热,有人夜里偷偷练了十年。

我们常常把人生看作一场线性比赛,谁先抵达终点谁就是赢家,所以很多家长拼命想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而做了很多努力。

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赶超他人,而是修养自身。明白自己此刻的位置,理解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尊重每一次努力,不论有没有被看见。

真正的比较,不在于有没有比朋友成功,而在于自己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更从容、更笃定。

别人的成功,不是我们失败的注解。

我们落后的节奏,也不是懒惰或无能的证明。

人生是一场起跑线、重点线都不明确的马拉松,只有坚持下去,以自己为参考系坚定的走下去,才算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