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只要放任市场,一切都会完美的运行。
如果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这一理论似乎是正确的。
但面对着经济萧条以及气候变化的危机,这一理论显得不堪一击。
为什么市场自由运行,经济依旧萧条,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
为什么市场自由运行,人们却得承受环境污染的恶果?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约翰•奎金洞悉了世界的真相,书写了《两课经济学》这本书,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约翰•奎金是澳大利亚研究成果最丰硕的经济学家之一,曾荣获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奖章、澳大利亚杰出科研奖、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杰出研究员奖。
书中教会我们运用经济学客观的分析现实问题的思路。
跟随着约翰•奎金,我们将学会如何带着客观、全面的思维看待问题。
01关于失业问题思考
书中提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你为了得到它而必须放弃的事物。”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是在价格等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机会成本的条件下运行的。
比如,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但有另外一个公司给你提供了更好的福利,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你抓住了这个机会成本,放弃原有公司的工作,跳槽到给你提供更好福利的公司工作。
市场价格的变动,让你做出了选择。传统经济学理论,看似符合现实逻辑。
两课经济学却告诉我们,“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所面临的所有机会成本。”
比如,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许多公司采取了裁员、降资等措施,跳槽也不是一件易事,能够保持原有的工资,并不被裁员,你就会觉得是大幸了。
虽然,在同等情况下,在其他公司任职,比你所在公司的薪水高。但你可能会担心在任何公司都有被裁员的危机。或许,你在原有公司老实呆着,被裁员的几率更低。
于是,尽管市场价格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出你的实力,但你依旧不敢贸贸然行动。
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经济学所提出的机会成本,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市场失灵了,没法给你真正所需。
社会机会成本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而不仅仅是市场的价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降低工资,却依旧无法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
02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思考
有一则实例,有人认为企业主积累了自己的财富,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指着企业赖以发展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说:“你没有修建这些设施。”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人们积累财富存在着互相依赖的情况。
在现实中,人们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无偿的使用了公共资源,这些公共资源来源于别人财富的贡献。
人们在无偿使用时,却没有考虑到也要为这些公共资源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没想过,假如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自己也无法获得如此多的财富。
在很久以前,人们靠狩猎、在耕地上种植,实现自给自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致,人们生存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
传统的经济学忽视了这种依赖关系,也忽视了这些资源实际上并非免费。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帕累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收入分配的高度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所谓的二八定律,即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
两课经济学告诉我们,个人财富的大量积累本身是不可取的,收入的再分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只有财产合理分配,才能确保市场均衡发展。
03 关于环境问题的思考
有一家工厂,因为具有合法的排污权,于是,向河流排污。然而,下游的用户却遭受到这种污染的伤害。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下游的用户有权阻止这家工厂排污;工厂也可以向下游用户支付相应的费用,让他们不行使自己的权利。
可事实上,很少人会行使类似的权利,而是无奈的承受着工厂的排污。
面对着污染等产生的外部性因素,所谓的由价格决定一切的市场经济失灵了。
每一种经济活动都会产生有害的副产品,而对于企业家来说,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把污染排放到大自然中。
无奈之下,监管成为了减少污染排放的主要手段。然后,基于成本价格,偷排现象屡禁不止,监管者疲于奔波。
于是,监管者建立了一套排污许可制度,允许持有者产生一定数量的排污。
如果许可证的价格等于污染的社会机会成本,或许,传统经济学中的市场杠杆或许能发挥作用。而实际上,大多数排污许可是免费分配给现有污染者的。
两课经济学认为,发挥排污许可交易和碳税的作用,或许能够解决监管的困境。
将环境要素融入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考虑的成本,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才能产生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写到最后
《沉思录》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两课经济学》也是在教会我们这个道理,不能只看事物的表现,透过个体,看社会。
当我们开阔自己的视野,从大局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是,事实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要复杂,权衡一切的利弊,才能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