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潍坊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在临朐县弥水现代学校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小学数学教研员、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作为临朐县领航团队的成员,我也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
今天上午,来自高密的史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米的认识》。
在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增加了量感。课标中对“量感”的解释是: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怎样在课堂上体现出课标要求,让量感落地呢?这节课进行了探索。
课堂上,史老师设计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核酸检测,由两个子任务组成:
任务一:设计核酸检测站点位置
现在我们每周都要做核酸,要求大家间隔1米。1米间隔有多大?请现场模拟。
因为正值放假,领军人才成员就暂时充当了学生。他们先是凭借自身经验,设置了1米间隔,摆好间隔点。完成之后,发现大家摆的距离不同,有长有短,因此产生了问题:怎样设置标准间隔?
因为前面学过厘米的认识,学生此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生活经验,能够想到用老师提供的米尺,量一下标准的1米间隔与自己设置的差距有多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对1米到底有多长有了初步的感知。
接下来,老师让大家用身体或动作来表示出1米。大家经过一番探索,发现一庹一般比1米要长一些。一大步约是1米,根据大小不同,4到6脚可以表示1米,5拃约是1米。
找了身上的1米,再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与1米有关。大家四下打量,到处寻找,找出了好多的1米:发言席下面的空间,凳子之间的距离,白板的宽度……
到这里,学生们通过设置1米间隔,用米尺量间隔,找身上的1米和周围的1米,对1米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老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除了1米,你还看到了几米?
这下可热闹了。会场有个大显示器,有人猜是3米,有人猜是4米。没关系,大家用手中的米尺一起量一量,原来是3米60厘米。门会有多高?桌子有多高?1米线中除了1米,还有2米,3米,4米……还有人看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
如果是真正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不受经验限制,发现可能会更多。从课堂开始到现在,学生一直被任务驱动,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一直在量,用身体量出约1米,用米尺量出1米,测量自己设置的1米与实际1米的误差,表示出1米并量一量,找出几米并量一量……在活动中,1米的概念逐渐明晰,活动经验逐渐积累。
量感是哪里来的?是量出来的。
整个任务完成后,老师带领大家回顾,刚才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再一起观察米尺,看看有什么发现?找出1米和100厘米的关系。至此,第一个任务全部结束。
任务二:量身高,订防护服。
请大家互相帮助,用米尺量出自己的身高。
大家量出的身高单位不统一,有176厘米的,有1米60厘米的,这正好为下一步提供了素材:为什么不一样?怎样变成相同的单位?
老师还找出了最高的同学,用他的身高作为参照物,与老师比较,进而猜猜老师的身高。这个活动让人眼前一亮。在生活中,经常会进行估计测量。在这节课中,埋下估测的种子,学会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
完成这个任务后,老师同样带领大家进行回顾:有什么收获?
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身高完全可以用厘米来表示,为什么还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呢?
这节课的前一节课,是厘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能够用厘米去表示常见的物体的长度,老师所提供的素材也都是可以用厘米表示的,孩子们还没有感受到不便。
这里就是要去体会“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了。如果在本节课的开始,老师不是直接提供米尺,而是准备20厘米的学生尺和其他物品,与米尺一起,供学生选择,并交流一下选择的理由,学生会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长度时的不便,考虑到长度单位的一致性,自然而然选择米尺。也可以在设置1米线后再设置3米线,在充分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得出结论。
最后,老师出示了一位同学的数学日记,找出其中的错误,巩固知识。
这节课最大的感受是:量感怎样培养?量!活动经验哪里来?活动起来!
题外话:
以为这节课已经够精彩了,没想到最精彩的是评课环节。老师们按照县市区分开,热烈地讨论后,抢着上台发言,分别从三会、四能、量感的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同学段的要求、结构化等不同角度来分析这节课,精彩纷呈,让人大呼过瘾。因为时间关系,几位老师没有挨上号,被孙科长赶了两次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