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生组织歌唱活动,点评的时候我特意说了其中一点——活动设计除了围绕目标以外,一定要让孩子感到有趣、好玩,带着孩子玩的同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目标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迁移过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觉得妈妈很好玩,那我想这个妈妈应该也是一个育儿高手。
负责、用心、有爱的妈妈一直都不缺,但跟孩子打成一片、带着孩子疯,让孩子觉得妈妈很搞笑、带给TA更多快乐体验的妈妈还是少了点。
若想带孩子不累,那就用孩子的视角来跟他玩,让孩子把你当成一个孩子王,你想要TA做的事情都巧妙地设计在游戏中,那效果比你说N多遍大道理或者板着脸要求多次有效多了。
比如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你说再多遍“快吃”,TA不见得理你;而你先做个铺垫,给TA说小米饭想跟TA做朋友,听说宝贝的肚子里很好玩儿,里面有滑梯、游泳池,还有过山车,好想进去玩一玩……估计小年龄段的孩子会咧着嘴巴一边笑一边大口吃着米饭让米饭宝宝进到TA的肚子里“玩儿”…… 顺带着再把米饭们的好朋友,比如青菜姐姐、肉妹妹也一块邀请进去,因为它们听米饭宝宝说肚子里很好玩,都想进去玩一下呢……
这时生动有趣的表演就是必不可少的功夫,你表现地越有趣搞笑,孩子吃饭的劲头越足。
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如果你巧妙地找到TA喜欢的点,一样有效果。比如自己吃饭故意夸张地吃不到嘴里几粒饭,向孩子寻求帮助,让TA示范怎么才能吃的又快又好。孩子虽然知道你是逗他玩儿,但看到那情景,也会跟着你玩下去,开心地给你示范如何才能大口吃到饭。或许你家孩子觉得这种比较幼稚,但每个父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喜欢的方式让TA在开心的状态下玩乐一般吃完饭。
当然,吃饭还是慢慢养成一个好习惯,让孩子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但在前期各种适合孩子喜欢的引导方式也是少不了的技巧。
再比如孩子睡觉时,如果每次大人都着急地催促孩子快快休息,虽然有效果,但孩子心里的感受或许并不见得很开心。
这时还不如跟TA玩乐一下,比如语调夸张地讲个故事、把TA当成小婴儿一样揽在怀里做一些让TA觉得很搞笑的动作,又或者温情地把爱和吻都给足,让我们都变成木头人儿,不许说话不许动,不一会儿你就发现某人真的变成“木头人”,一动不动地睡着了……
最近我偶尔教孩子钢琴时,也发现搞笑的“张老师”孩子会更加喜欢,而学琴起来会更带劲。
这里的搞笑其实就是把孩子带入某种情境中,所有的事物都拟人化,就连体验都会是拟人化的……这时孩子并不觉得你在教TA,反而觉得在玩,太搞笑了,笑的前仰后倒,但笑过后依旧兴致浓浓地练琴。
可惜的是我很少给孩子上课,有一搭没一搭就这么学着,目前重点也不在学琴上。
说了半天,其实我想表达——孩子的快乐体验是很宝贵的,尝试学习做个有趣的妈妈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来自妈妈的爱。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快乐带娃是我比较推崇的。找到你家孩子觉得搞笑、有趣的点,不断挖掘自己的幽默细胞,相信你也会潜移默化中变为孩子心目中的搞笑大师,带着孩子一起在玩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