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你会发现:除了腾讯这样的社交领域巨头之外,大量的产品都开始社交化:
百度App做了社交化的「百度动态」
知乎做了社交化的「想法」
得到做了社交化的「知识城邦」
网易云音乐做了社交化的「朋友」
……
而且,去年年底,questmobile发过一份数据报告,其中一份数据如下图:
你会发现移动社交明显占据了用户最多时间。
所以,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互联网一定会转向社交化?
1.社交就是生活
互联网是生活的一部分,社交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大部分。
社交在生活中占据的比例其实相当大,涉及到与人交往的,都算社交。比如:
聊天
沟通以解决问题
互动——包括在网上点赞、评论、转发
阅读——阅读本质上是社交行为,你在读别人写的内容,就是在与作者交流
……
几乎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遍及社交的身影。
这样说还不够明确,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
生理需求——吃喝睡眠等,以维持身体健康
安全需求——比如身体安全、财产安全、工作保障等
情感需求——比如友情、爱情等
尊重需求——比如被他人尊重、自信等
自我实现需求——比如创造力、道德等
仔细看看,这5个层次的需求,几乎都需要通过社交才能满足。
所以,社交几乎就是生活。
想想过去的互联网,除了百度贴吧、QQ、论坛等,很多产品都没有走向社交化,还保持着比较纯粹的工具性特征。但这显然与社交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比例不同,长此以往,人们的天然需求必然会导致产品走向社交化。
2.关系驱动
梁宁提到: "捞月狗"的研究数据还表明,用户如果在社区拥有3个好友,他/她就能够保持6~9个月活跃,社区80%的动态来自这部分用户;如果用户拥有7个好友,就会成为社区的铁杆粉丝。职场也是如此,员工对一家公司的留恋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她在这里有没有朋友。
这就是关系驱动,关系越好,驱动力越强。这也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反映。
换句话说:用户在你的产品上有越多的好友,他就越愿意在你的产品上活跃。
为什么?
这其实是社交网络赖以存在的基础,好友越多的地方,你就出现得越频繁。你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活跃,你是为了好友而活跃。
那么,用户如何在你的产品上拥有好友?那当然是社交。
所以,大量的互联网产品,最终都会走向社交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活跃与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