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本管理书可以帮助你成功管理一个团队、一个公司。
一切要靠自己实践、犯错、领悟、反省、改进。
在没做管理之前,你看再多的管理书,也只是理论。
只有在你无数个试错,无数个血的教训之后,你才会领悟到前人写的书的意义何在。
但假如你在工作了数年后,仍然未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价值观,那么你想在职场上升的这条路将会走的比较艰辛。
什么是工作价值观?
首先,你必须对得起你自己的岗位要求。
现在是优胜劣汰的社会,所有的公司能生存下来,必定是因为存在一定的优势所在。但假如公司的每一个人没有认真履行公司给你的使命,共同将这个优势继续延续下去并进行强大孵化的话,那必定也会走向衰退的地步。
在这个竞争激流的社会中,你假如还存在一丝侥幸,想偷懒、想省事、想不负责任的话,那你远离这个社会的时间不远了。
而事实,其实这种人还是蛮多的。他们的准则也许是:东家不打,打西家。
有职业素养的人才能真正走的更远。
这一基本素养,在今天就尤为明显。
同理心
鸡汤教导我们,对于朋友、伴侣要有同理心,其实这个词用在工作当中也尤其重要。
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之所有矛盾冲突,最重要的原因都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样也无可厚非。但假如每个人都可以多一点点的同理心,理解下对方的困境,也许会换回别人的感激。
当然,这是理想中的结果。
仍然有太多朋友反击:在职场上,你的仁慈只会换来对方的一个陷阱。
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有一定的判断力。
任何事发生的结果,都有其轨迹可寻。这个方法没有人可以教你,只能靠你自己敏锐的直觉、细心的观察、反复的思考每件事当中的过程、细节。为何要这样形成,而不是那样形成。
经常采用这种细腻的推敲法,在事情刚开始时、进行到三分之一、一半的时候,你基本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是否靠谱。如果你还没有这个能力的话,那只能说你修练未到家,别人的提点只能给你一个方法,但无法帮你通关。
大大咧咧的个性只适合在亲密的人生活当中,在职场中这种性格最终会让你吃不少亏。
直觉是否真的准?
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投资人,或者是职场中的人士,都信奉这样一个理念:追随内心的指引。
我们相信自己的直觉,一般来自于以往的经验、经历。
不可避免的,在听从当前的直觉反应时,我们常常会受偏见所误导。我们只察觉到自己突然间产生了一种偏好,或是被吸引,或是厌恶,至于这个瞬间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得而知。
直觉源于你对这件事有自信能做出判断。但,有时自信心,并不是一个可靠的标准,极有可能会对带有偏见的和没有偏见的判断同样自信,甚至有可能更自信。
那也就有可能更会出现错误的判断。
心理学有个词“锚定效应”,即,极有可能你会受之前的一些人、数据影响你后面一件事的决策。
那么,直觉就完全一点作用也没吗?
我们对自己所了解的事物都具有敏锐而全面的分析,这些都源于无意识。如果想将这个“直觉”更加准确的话,需要大量能产生清晰反馈的训练。
例如:医生在看患者的记录前,快速判断其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
医生在这几分钟内,就是凭自己的直觉来判断你大致的问题。但这个“直觉”一定是通过了大量、反复多次的训练才练就成这一瞬间的“直觉”的。
喜欢用“直觉”来判断一件事,在职场面试中也尤为经典。
面试时,有是我们只需坐下来,也许交谈10分钟,就可以说对这个人有基本的感觉。通过应聘者谈论自己及其相关工作经历,来了解他们。其实这种方法很难预测他们的工作表现,问题不在于面试官不懂得看人。
很多面试官是否都会有这样的感觉:TA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自己!
和自己聊的挺好的,这人的交际能力不差!
这种第一印象,骤然产生的喜欢和厌恶之情,并不能真正暴露出人的问题和真正素质。
又或者,假如应聘者,只是中途去接了个电话,或者今天的打扮不合你的味口,或者说话就是直接了点,冲了点。面试官就可能会感到有什么不妥,自己也说不清,但却对这些毫不相干的细节格外重视,反倒忽略了真正的重要信息。又或者TA仅仅因为展示了自己的性格魅力、处事圆滑,你就凭自己的直觉,觉得还不错。
但,TA们也许并非真正胜任这份工作。
科学家称这个现象为“稀释效应”(dilutineffect),即无关紧要的发现稀释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工作面试中这种效应屡见不鲜。
直觉只是决策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整个事情的起点和终点,必须从“直觉模式”切换到“分析模式”,经过深思熟虑、有意识的分析。你的“直觉”才起到真正的作用,有些需要一些数据、有时需要一些事来验证。
如果我们想要做出绝佳的决定,有时需要一些“直觉”,有时却要摒弃它,去接受另一种方式。有时我们要脱离大脑一贯的限制及所谓的“经验之谈”,让自己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合理缜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