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南朝之前,南方士民异常尚武,史书上说“吴越之士,轻死耗用剑”,从春秋时期楚国为了与周王室争衡,不惜以蛮夷自居;到夫差勾践问鼎中原;到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到抗战时期的“无川不成军”都是尚武之气的见证。
一、西楚霸王
秦灭六国前后,就流传着“楚虽三户能亡秦”的说法,项梁与项羽帅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在当时的北方“战必胜、攻必取”。司马迁描述巨鹿之战时写道“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冬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战胜之后项羽召见各路诸侯,诸侯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一仗楚兵之骁勇名震天下。
二、三足鼎立
东汉末年,孙坚以一千士卒起家,南征北讨,多次立下巨大战功。相比于曹操、袁绍等,在讨伐董卓的所有关东群雄之中,孙坚是唯一能够多次与董卓正面交锋,并取得巨大胜利的部队。其子孙策亦以一旅之众,最终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直至东晋元帝司马睿在位期间,孙皓的儿子孙璠仍然在起兵准备复国。当时有童谣称:“中国当败,吴当复”、“宫门柱,旦当朽,吴当复在三十年后”。
三、善战必曰伧楚
衣冠南渡给南方带来了浮华之气,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南方的战斗力,然而在当时“称善战者必曰伧楚”。伧楚一词本来是吴国人蔑视楚国粗鲁的一种说法,但楚国人也乐于接受这种称呼。南朝宋太宗刘彧弑君自立之时,天下不服,纷纷起兵反抗,刘彧坐立不安。殷孝祖帅兵前来,《宋书》中说“孝祖忽至,众力不少,并伧楚壮士,人情于是大安。”南朝梁的时候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小事件,说陈伯之(今江苏睢宁人)从小就有膂力过人,好带刀剑,有一次去偷割邻居家的水稻,邻居发现之后大声喝道“楚子莫动”,准备去抓住这个小流氓,而陈伯之将刀架在邻居的脖子上,说“楚子定何如?”然后担着水稻晃悠悠地回家了。可见,在当时“楚子”是轻悍好斗的亡命徒的代称。
四、能战与否在于用与不用
历史上的几次南渡再加上江南优越的地理因素,使江南的经济迅速超过北方,虽然说“饱暖思淫欲”有点过,但在一直比较稳定的南方,民不习兵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另一方面,后世的王朝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北方,所以“北方备攻战,南方事生产”就成了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很少有表现的机会。
说能战与否在于用与不用,最为知名的事实就是戚家军了,戚继光当年在义乌招募并训练的士兵,往往能够创造一以当千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