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常常会神游天外?

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之后,你终于可以下班回家了。你踏上了熟悉的回家之路,在路上你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你的大脑则思绪飞扬,一件件事情从你大脑中飘过。不知不觉之中,突然你发现已经快到家门口了,你的“白日梦”也随即被打断。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最新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走路的时候,有30%至50%的时间都在“神游天外”。为什么我们会花这么多时间做白日梦呢?研究认为,做白日梦是大脑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

大脑成像技术显示,当我们的大脑进入自动驾驶模式时,被称作“默认网络”的三个区域显得特变活跃,它们就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后扣带回皮层和顶叶皮层。像许多科学发现一样,默认网络也是从最初的“错误”中被发现的。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大脑看作一台随时待命的计算机,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被要求处理各种任务时才重新启动。但是,物理学家劳伦斯·索科洛夫在1953年的一项实验对这种认识提出了挑战。实验中,他让被试平躺在床上解算术题,与此同时,记录下被试的脑电波和大脑中的含氧量。他本想证明人们在绞尽脑汁计算时大脑会消耗更多的氧气,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志愿者在做计算时大脑所耗费的氧气还不及闭目养神时消耗得多!

人们一直无法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年后,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的神经学学者马库斯·雷切利和他的同事经过数年的研究,逐渐揭开了大脑空闲时究竟在做什么的奥秘。

雷切利一直运用一种被称为PET的脑成像手段研究与词汇有关的大脑活动。有一天他偶尔发现,大脑某一区域在被试休息时还存在某些激活,而在任务开始后激活又消失了,大多数研究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随机噪声(没有意义的实验数据)罢了。

但1997年,雷切利的同事乔丹·舒拉姆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他仔细察看了以往134名被试的脑成像结果,发现无论试验任务是什么,大脑中的一个部分总是在任务开始后降低了激活。2001年,他们两人发表了论文,向世人揭开了大脑中神秘的默认网络的面纱。

大脑在空闲时到底在干什么呢?雷切利和他的同事认为,大脑放空时的功能和记忆密切有关,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可能正在为我们提供日常生活的种种记忆片段,并让我们产生看似无意义的白日梦,再由默认网络对这些记忆片段进行整合,以便为未来的行为提供参考。后来,达特茅斯学院的玛利亚·曼森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证实了这一点:当人们做白日梦时,默认网络也活跃起来。就是说,走神或做白日梦对大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默认网络似乎还不仅仅负责白日梦的产生。斯坦福大学的马克尔·格雷瑟斯发现,当人们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时,不同的神经元不再无规律地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共振”——不同的大脑区域开始形成统一活动的单元。

由于睡眠也具有类似的模式,雷切利认为默认网络参与记忆的筛选工作,由于这些工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有关,所以默认网络随时待命,抓紧一切时间处理大量的短时记忆信息。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大量的神经链接的建立以及接踵而来的能量消耗——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最初索科洛夫发现,休息的人脑反而耗氧更多的原因了。

可见,走神或做白日梦对我们至关重要,这或许就是我们喜欢神游天外的原因。人们常说带着问题入睡,醒来就能发现答案并非无稽之谈。研究表明,做白日梦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周为您分享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让它成为你了解自我、改造自我的工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