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6年《钟祥县志》记载
洋梓镇张氏修滶阳书院等事迹及人物
卷十五·艺文(下),第12页:
修建滶阳书院碑记
清、原任武昌府儒学教授、里人张开宏 撰文,
郡庠生、里人黄照廷 书丹,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仲秋月。
记云:梓 里,在滶水之阳。西魏于此立滶水县,北周于此置滶川郡。当日之为司牧于此者,不知能如文翁治蜀,为石室祀孔否?为严父兄于此者,不知能如蔡牧堂老人设圣贤遗像于别室,瞻仰而生贤子孙否?迄今升高望墟,欲求昔之所为郡邑城垣故基遗址而不可得矣!其间屋瓦参差,炊烟上下,帆樯环泊,轮蹄交驰,固俨然一都会也。而远则三尖峙于前,花山障于后,聊屈辅于左,襄汉萦于右,百里山川,历历在目。倘所谓郁积磅礴,毓秀钟灵者非耶。
《鲁论》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又云:“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是人,人可学,亦处处可教也。
予髫时,思仿闾巷有学之典,祀先师于里塾,未果。既而二三友人,各矢解囊,久之而道同相谋者益众。复得我叔祖(张)载舟公、族叔(张)锦堂先生代为经营,而其事乃集。于是,卜基于里之东北,建书院一所,颜曰滶阳,以其地在水北,依然滶川名郡,滶水名县之义也。
正殿三楹,中祀至圣孔子,明所宗也。附以关帝、文昌,教忠教孝,以期无负我夫子求子事父、求臣事君之心传也。左右翼以讲堂,将愿学于此者,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专心壹志,不见异而思迁也。前建魁楼,欲诸生奋志云霄,交章经济,令人望之如北斗也。
规模粗备,制度略举,非敢简陋自安。以鸠工庀材经费浩繁,曩昔力薄而有待也。吾里后起峥嵘,必有牧堂其人者,端本正源为之,诱掖奖劝以兴其子弟。郡伯、邑侯必有文翁其人者,崇儒广教,益之膏火之费以大其作育,则滶阳书院今日虽云草创,未必非人文荟萃之所基也,贤材备出,科第蝉联,予将拭目俟之。
——同治六年《钟祥县志》卷之九·选举表(下),第1页/3页/4页:援例贡生,清朝,张开宏,汉阳教谕,升教授。
修建滶阳书院碑记(译 文)
碑文记载如说:家乡洋梓,位于滶水的北岸。西魏时期在此设立滶水县,北周时期又在此设置滶川郡。当年在此地治理的官员,不知道能否像文翁治理蜀地那样,修建石室来祭祀孔子呢?那些在此地严格教导子弟的父老乡亲,不知道能否像蔡牧堂老人那样,在家中侧室设立圣贤的遗像,让子孙瞻仰从而培养出贤能的后代呢?如今登高远望这片故土,想要寻找过去郡县城墙的旧址,却已经无从寻觅了。眼前只见屋瓦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船只环绕停泊,车马往来穿梭,俨然是一个繁华的都市了。远处,三尖山耸立在前,花山屏障在后,聊屈山辅佐在左,襄汉水环绕在右,百里山川,尽收眼底,这难道不就是所谓的天地灵气汇聚、人才辈出的地方吗?
《论语》中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忠信之人。”又说:“君子学习了礼乐之道,便会心生仁爱,百姓学习了礼乐之道,就会变得容易管理。”由此可见,人人都可以学习,而且处处都可以施行教育。
我幼年时,就曾想效仿“闾巷有学”的传统,在家乡的私塾中祭祀先师孔子,但是未能实现。到后来,几位朋友各自慷慨解囊,随着时间的推移,志同道合以及出谋划策的人越来越多。又得到了我的叔祖张载舟公、族叔张锦堂先生代为筹划管理,这件事才得以完成。于是,在家乡东北方向选址立基,修建了一所书院,取名为“滶阳”,因其位于滶水的北岸,仍旧延续了滶川作为名郡、滶水作为名县的含义。
书院的正殿,有三间相连的房屋,中间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以明确我们所尊崇的对象。两侧配祀关帝和文昌帝君,目的是教导人们忠诚和孝道,期望不会辜负孔子“求子事父,求臣事君”(追求像儿子侍奉父亲那样尽孝,追求像臣子侍奉君主那样尽忠)的教诲。左右两侧设有讲堂,让那些有志于学习的人,能够志同道合,共同探讨学问,专心致志,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改变初衷。前面还建有魁星楼,期望各位学子能够奋发向上,立志科举功名,报效国家,让人如同仰望北斗星一样。
目前书院的规模虽初步具备,制度也略见雏形,但不敢因简陋而自满。实在是由于召集工匠、筹备材料等工程浩大,所需经费不足,过去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只能待将来逐步完善。我相信,我们家乡的后起之秀,一定会有像蔡牧堂那样的人物,从根本上做起,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子弟努力学习。地方官员中也一定会有像文翁那样的人,推崇儒学,广泛开展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大力培养人才。如此,滶阳书院虽然现在还只是初创阶段,但未必不是将来人文荟萃之地。将来一定会贤才辈出,科举中第接连不断,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清、原任武昌府儒学教授、里人张开宏 撰文
郡庠生、里人黄照廷、书丹
道光十五年仲秋月(公元1835年农历八月)
卷二十二·先民传(四)第15页/16页:
张履墀,性康慨、好施予,遇公事,力能独任者倾囊为之。创建大小石桥二十余所,费累万金。乡里称为善人。注:同治6年《钟祥县志》卷之二、桥梁,第35页:洋梓太平万寿西湖三桥,里人张 燧等督修。北路有砖桥,朱家埠有大石桥,丰乐河上有公济桥,长寿西千工垱有千工大桥,嘉庆中里人张履墀建修。长寿店南有洪家大桥,在洪家菴后,亦系张履墀建修。
张氏世居洋梓镇。先是张履墀从兄弟有名张履德者,登乾隆乙卯(乾隆60年、公元1795年)乡举,任竹溪训导(同治6年《竹溪县志》卷七秩官记载张履德嘉庆17年至22年任训导)。名张履泰者,道光辛巳(1821年)副榜,以直州判候选。遂以诗书世其家,为县北望族。其子孙蛰蛰绳绳,咸克守厥家法。张履墀有二子:张开济、张开治。
张开济,号平川,监生,性和谒,敦孝友,与世无争,乐成人美。父张履墀,称乡里善人。凡志所未逮者,张开济皆力成之。
张开治,字琴轩,幼值乃祖寝疾,昕夕侍汤药,床席污秽必亲佛拭。长承父志,完治桥梁道路。而于亲族孤贫者,周卹尤至。
张开宏,字有声,号寔菴。张履墀从子(侄子)。廪贡生,某岁以决科冠军,受知巡抚张某,张委署武昌教授,嗣转汉阳教谕。汉阳故辖汉口,多富商,凡商籍入庠者,例送学师八百金。张开宏辞不受,人服其廉。在籍时修谱、建祠,并修魁阁、文昌阁及敖阳书院,以继先志。工诗文,远方求者踵相接。与常汝舟明经齐名,常每推张开宏为先云。
张梁舟,性诚慤,善事父母,生平阴行善事不欲人知。常为人讲说古事,以示兴废之由。见不谨于行者,不惜反覆引譬,以期其悟。里中有所营建,量力助之,乡人称孝义者,必推张梁舟为首云。
张源澄,张开济长子,崇朴实,乐施济。遇桥梁圮坏,辄为修治。族党有饥寒者,常赒卹之,值水灾所拯尤多。
张清瑞,字秋澄,张开治子。兄弟八人,二兄张源浚署来凤训导(同治5年《来凤县志》卷之十九秩官志·文秩第11页载张源浚,字萱珊,钟祥县附贡,咸丰十年莅任,同治二年以咸丰十一年贼陷城罢职)(乾隆60年《钟祥县志》卷之十八、赋,第14页/15页载张源浚《九月宴巢云亭赋》);四兄张源泉署四川璧山、筠连、篷州等州县均有声。张清瑞次居六,邑诸生,就训导职,回翔桑梓,远跡城市。然贤声为郡县所重,间陈邑中利弊。萍乡李有棻守郡,尤契重之。时召举笃行朴学之士,李以张清瑞言于高学使钊中,遂登剡章,奉旨奖其通达治醴,为守兼优,准以教谕选用。嗣选武昌训导,与教谕李春门相得,以正风化与学校为务,接诸生训诲不倦,咸爱敬之。调咸宁亦如之。性孝友,昆仲多宦学四方,张清瑞独侍亲里门左右,致养依依如孺子慕。其两季需次皖赣,旅费家用皆以一身擔之。居家开拓商务,其业日懋。凡有利于桑梓者,必继先人之志,见诸施行。晚岁尝捐钜款增修洋梓隄,以捍水灾,佥渭利在百年云。子七,其名张溰者,留学日本,官教育部主事。注:民国26年《钟祥县志》卷十八,荐绅表,卷十八,第21页/22页载,张 愷,宣统三年辛亥部试留学,文科举人。
张源溱,字汝南,张开治第七子,同治丁卯(1867年)举人。由内阁中书赴“大挑”知县,分发安徽授南陵知县,有惠政。子张炳耀安徽贵池知县,张小南江苏候补知县,张炳权农科毕业生奖举人,历充农商部科员。
民国13年《南陵县志》卷十七·职官第15页载:张源溱,字汝南,湖北钟祥人,举人,光绪13年闰四月(至光绪18年)任南陵知县。详名宦。
民国13年《南陵县志》卷十八·职官、名宦第7页/8页载:张源溱,字汝南,湖北钟祥人,举人。光绪十三年选授南陵知县。甫下车,徧询陵俗,慨念咸同以后。地方凋敝,百废待兴,前宰陵者假学宫为试院,赁民舍为官署,大率因陋就简,爰详请给款,并捐廉重建衙署。又谕劝士绅分建书院,蒞任六载,文教丕兴,民情安谧。以卓异调补涡阳,士民至今有去思焉。
民国26年《钟祥县志》卷十八,荐绅表,卷十八,第21页/22页载,张炳权,宣统三年本省高等农业学堂毕业,林科举人。
张国桢,字东之,张开治第八子。同治甲子(1864年)科副榜,江西建昌知县。
张建远,字云鹄,张开济孙,光绪乙酉(1886年)拔贡,署宜都教谕,选蕲水教谕。性爽直,于地方利弊知无不言。光绪季年开办学堂,诸所擘书悉能得其要领。守令胥倚重焉。
张明远,字实生,张建远异母弟。敦品绩学,劬苦过于寒素,以博闻强识为时所推。终艰一第,乡人惜之。
张中钧,字文衡,张开宏曾孙。民二十三毕业英国利物浦地学院,得硕士学位,以著论文,应博士考。患神经乱,自经(自杀)于英。先是张中钧持论文,见驻英郭大使泰祺(1889-1952年),开卷书,有请公使给以毒鸠就此自尽等语,及谈话间语多悲观,且无伦次。郭大使反复开谕坚询所以,均不能答。郭深忧之,派秘书刘某随同防护,刘请移寓同居,张中钧谓即须返利物浦取行李,再回伦敦买舟作归计,且出来回车票作证,讵未成行,而翌辰即以自缢旅舍。闻矣事后详加推究,断为读书用脑过度,遂致神经衰弱,陷入悲观。检其遗书,知对于其母之存亡极为悬念,而桑梓之灾祸种种亦足以促其厌世也。其论文为《中国郡县制度沿革论》,极为指导教授英人某所嘉许,嗣由张中钧英国同学某君向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刊行,经指导教授代为校正。而郭大使亦作序,言以弁其首。
湖北省潜江南门左家台人,钟祥市洋梓镇老街原住民 左代华 编辑整理
2005年5月7日 于海口海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