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廿四talk的线上活动讨论了关于"偏见"的话题,三位嘉宾分别进行了分享,并和观众一起进行了关于"偏见"问题的讨论。
晓凡主要聊了她亲身经历的关于男女偏见的故事,有一些不经意的偏见,可能在不自觉中伤害到别人。偏见的背后,晓凡希望能够从受害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多地关注偏见中的受害方,想一想怎样弥补他们内心受到的伤害。
志伟聊了什么,我记不清了。
志坤聊了关于偏见的产生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内容因为耳麦的问题,我也印象不深刻了。
至于其他的,我写一下我关于"偏见"以及昨天聊的内容所获得的启发吧。
我们要去讨论关于"偏见"的话题,首先就要明晰"偏见"的概念与定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偏见的定义: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
偏见的背后是对立,其实质是不同人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所代表的利益是不同的。用俗话来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大家都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思考的主观意识,在事实不够清晰并情绪化的时候,这时,偏见就产生了。
从偏见的产生来说,偏见是自源性的,是不能够被消灭的,偏见会一直存在。但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偏见却是可以被消除的,这个消除的过程需要沟通、需要理解。
我们的头脑需要经常对自我的认知进行思考和反省,有意思地去问自己关于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的看法,是否是客观理智的,是否产生了偏见,这种偏见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对事物的判断以及你可能采取的行为。
偏见也未必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我们谈"打破偏见"的同时是否也是一种偏见呢?
我们其实可以利用人们偏见的心理作为手段来达成我们的目的,比如,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利用人们对奢侈品的偏见,来标榜自己的身份;政客利用人们仇富偏见,来获得选票等等。
偏见背后的产生机制是人们的惯性思维,偏见背后的这种机制并非是坏的,它有利于我们的大脑更高效的运转。
我们了解与认识偏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
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彻底消灭偏见,我们对于具有偏见的群体也影响甚微,但是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减少自己的偏见,通过自己,影响在身边的人,从而促进整个世界相互理解与、互信和友善。
认识偏见,打破偏见。
关于活动的反思:
1、活动的嘉宾分享内容,感觉准备的不够充分。主题性不够,感觉逻辑层次不够,听了一段时间以后都听不懂到底说了什么。
2、信号问题,要解决网络问题,声音不清楚。
3、观众的讨论,要有一个圆桌讨论的提纲,最好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今天的这个问题还是太大,讨论容易形而上。
4、软件的使用还是不够熟悉,比如播放音乐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