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崛起的时代,人人都要学会写作。
但实际情况是,想写却写不出来。
每到夜深人静,点一盏桔灯,沏一壶香茗,透过袅袅雾气,狠狠地盯着空白的电脑屏幕。枯坐良久,看着写了又删,删了再改的几行字,开始重度怀疑自我。也许此刻欠缺点灵感,去球,关灯碎觉。
第二日,被沉重的内疚感叫醒,开始理性思考:写不出来,是平日积累太少,人傻就要多读书;欠缺套路,那就多报几个写作班;还有可能,没写作天赋,从小作文就写不利索,现在也不太可能把自己逼成韩寒,再试几次,实在不行嘛,还有王者农药陪伴。
诚然,大量阅读和学习套路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可问题是,如果你还在起步阶段,身体并不熟悉写作的感觉,每天花大量时间,却写不出点像样的东西,怎么进入正反馈循环?
都知道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清晰明确,那正确的方法又是什么?
有个方法或许可以拯救遭遇写作困境的你:把自己骗上写作上瘾的床。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大脑有时候不太靠谱,容易非理性和情绪化。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点,直接让自己进入写作上瘾状态?
让人上瘾,那也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来自尼尔.埃亚尓和瑞安.胡佛合著的《上瘾》。
这本来是一本研究科技产品如何让人上瘾的书,作者还无不担心公布“上瘾模型”会带来人类被控制的道德风险。但我们用它和写作勾搭,又选择在自己身上实验,这道德水平,真是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啊。
上瘾模型非常简洁:
1.触发:引发用户使用你的产品
2.行动:兼具动机和能力的行动
3.多变的酬赏:有不可预期性的酬赏
4.投入:让用户在产品上进行越来越多的投入
触发
如果你不是职业作家,写作其实不是你每天必须要做的事。但要想主动把写作嵌入你的生活,首先,就要把写作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始于触发。
给自己定个日程提醒,每天固定时间写点什么;阅读时遇到好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中;见到某个场景,把触动你的感悟变成文字记录。
被领导交办某项复杂工作,虽然毫无头绪,但硬着头皮开始写方案,在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思路清晰了,措施和方法水到渠成,方案最终被领导充分肯定,你得到一种写作的愉悦情绪。
不要小看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和情绪。是什么让牡蛎中形成珍珠?一颗微小沙粒的入侵,触发牡蛎的生理反应,用一层层发亮的外膜将入侵者紧紧包裹,最终形成璀璨的珍珠。
而当你体会过写作的快感时,这种情绪会逐步与写作建立稳固且积极的联系。下次再遇到思路不清的情形,情绪引发的自动反应会让你立刻开始写作。
触发促使行动。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行为,收集一些小情绪,让它们指引你开始写作。
行动
斯坦福大学福格博士构建了行为模型,即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要想使人完成特定行为,动机、能力、触发这三样缺一不可。
写作的动机是什么?能够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核心动机不外乎三种:
-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 追求希望,逃避恐惧;
- 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你要问自己,写作是为了什么?只写点东西给自己看,让自己感到快乐?还是要在虚拟世界中种下一颗种子,看这个“网络生命体”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
触发提醒我们行动,而动机则决定我们是否愿意行动。找到写作动机,如果你写作能让你感到快乐、希望和认同,那还有什么可以阻止你?
动机和能力中,更重要的是谁?答案是能力。
科技公司设计产品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产品使用过程简化到极致。越简单的东西越受欢迎,就像微信,哪怕第一次接触,摸索几次,就可以上手使用,学习和认知成本几乎为零。这就是在扫清用户能力与产品使用之间的障碍,让产品更容易被接受。
那又是什么阻碍我们完成写作?——我们过高的期望与既有能力之间的差距。
现在能力差不代表一直能力差。有时候我们对自己过于苛刻了,没有人一开始就可以做好。写作起步,最重要的就是接受自己的笨拙。只能写200字?那就先写200字!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千万不要打击自己,否定自己的尚未成熟的能力。
多变的酬赏
我们大脑中的“伏隔核”区域受到刺激时,会调节增强多巴胺分泌,让人感到愉悦。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恩.克努森利用核磁共振设备,测试人们赌博时大脑中的血液流量时发现,当赌博者赢钱时,伏隔核并没有受到刺激。相反,在他们期待赌博结果时,这个区域发生了明显波动。
也就是说,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并不是酬赏本身,而是渴望酬赏时产生的那份迫切需要。
而且,当酬赏固定时,刺激作用会逐渐减弱。观察婴儿可以发现,能够逗笑他们的,都是那些出人意料的行为。这些行为重复次数越多,婴儿的笑声也越弱。多变性会让大脑中的伏隔核更加活跃,分泌更多多巴胺,继而促使我们对酬赏产生更迫切的希望。
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我们就更清楚应该如何对写作进行酬赏。
比如,我们可以把文章投放到某些未曾涉足的领域,期待与以往不同的反馈;比如,以写出有用的东西为目标,在帮助到他人时,让自己有被接纳、被认同、受重视、受喜爱的感觉。
有一次,我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但最终阅读量很低,这让我十分沮丧。后来,我把这篇读书笔记放到一个群中,第二天就收到了一条评论:“很有意思,深入浅出。已经收藏,对我有帮助的文章”。这种酬赏,真是让我老泪纵横,顿时感觉所有辛苦都没白费,重燃写作激情。
有时候,你都不知道一个不经意的鼓励会有多大的作用!
但别人的鼓励和肯定是稀缺资源,可遇不可求。更有效果的还是自我酬赏。
比如,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并努力完成。《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说,每次设立的目标都尽可能小,这样反而更容易坚持。每次用超简单的挑战来引诱自己,最后都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这些“操纵感”和“成就感”会增加你的自信心,而不是让你一开始就被挫败感湮灭,从而放弃。
再有,我们都体会过游戏中克服障碍,完成目标带来强烈满足感。写作也是如此,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完成任务的强烈渴望会促使你持续写作,任务完成后的“终结感”会回馈你很多。
投入
上瘾模型中,投入对习惯养成非常关键。而习惯养成有两大因素,一是新行为发生的频次,二是行为主体对新行为的态度变化。频次容易理解,让我们看看投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看法。
研究表明,用户投入的多寡与其热爱某项事物的程度成正比。
宜家是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与其他公司销售组装好的家具不同,宜家让客户自己动手组装家具。通过亲自动手,客户对自己组装的家具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喜爱,这种现象被称为“宜家效应”。
我们在一件事上投入的越多,就越有可能认为它有价值。这一过程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态度和信念,并在心理上进行调试,为做这件事找到充足的理由。
因此,要让写作成为一个习惯,就要投入更多劳动。
比如,我们可以给自己起个好听的ID,想一段很酷的自我介绍,学习一下怎样排版,研究那些有助于写作的工具......
但投入并非不计成本,一样要考虑动机和能力,不能将投入变成繁重的任务,增加写作心理负担。
小结
上瘾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也可以帮助一个人达成心愿,关键看你将它用在哪里。
把自己主动送上写作上瘾之路,就是把写作内化为生活习惯,让它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节省出有限的意志力,关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巴菲特和芒格发现用户对某个产品形成使用习惯后,对该产品的依赖性就会显著增强。因此,他们购入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
今天你知道了如何上瘾,会不会立刻行动,让自己对写作上瘾呢?至于上瘾以后能不能越写越好,那还用担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