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票房窜升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意料,现在已经突破110亿元。在海外上线以来,势头超越所有华语电影。《哪吒2》之所以如此火爆,其根本原因在于“芸芸众生”的角色隐喻。它通过多个配角及社会群像的刻画,深刻反映了各种体制下现实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与集体命运。这些普世现象是引起人们共鸣,《哪吒2》票房不断突破天花板的密码。
一, “申小豹们”的窘境:努力者的困境与边缘化。
“申小豹”及其父亲的弟子群体被塑造成努力修炼却因出身卑微而无法突破阶层壁垒的普通人,这就是莘莘学子们的缩影。他们虽付出艰辛,却始终被排除在权力体系之外,象征着现实中的“小镇做题家”或“寒门子弟”。例如,申公豹因出身龙族旁支且口吃,即便修炼成仙仍被玉虚宫高层打压,被迫为无量仙翁执行“脏活”,最终沦为规则牺牲品。这种设定映射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与结构性歧视。
申公豹的挣扎。则体现了普通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撕裂:他既有保护家人的温情,又不得不妥协于权力规则。这种复杂性打破了传统正邪二元对立,更贴近现实中普通人的道德困境。
二,家庭关系的蜕变:传统亲情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敖丙与敖光的父子关系暗喻“父权期待”与“个体选择”的冲突。敖光一句“我只要你活着”反映了中国式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与牺牲。而敖丙背负龙族复兴使命的压抑,则呼应了现实中年轻人被家庭期望束缚的困境。
李靖与殷夫人的形象重塑 ,从传统父权代表转为支持哪吒成长的父母,则通过“母爱牺牲”推动哪吒重生,既保留传统家庭伦理,又注入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强调亲情对个体救赎的意义。
三,玉虚宫与“规则制定者是对权力结构的隐喻。
无量仙翁与玉虚宫官僚体系象征僵化的权力结构。仙翁表面宣扬公平教化,实则通过“仙人凭证”(绿卡,文凭,证书)等制度巩固特权,暗讽现实中的资源垄断与形式主义正义。这种设定揭示了普通人在既得利益集团压制下的无力感。
“修仙”本质的批判:影片将修仙描绘为资源掠夺与阶层固化的工具,映射现实社会中的“内卷”现象。普通修炼者即便努力,获得了文凭证书等等,也难以突破既定的上升通道。
四. 配角群像是社会群体的缩影
太乙真人作为“关系户”代表,其轻松获得资源与申公豹的艰辛形成对比,讽刺了现实中机会分配的不平等。
陈塘关百姓的群体反应,即对哪吒的偏见与恐惧,则象征社会对“异类”的排斥,呼应了现实中的群体偏见与舆论暴力。陈塘关废墟被许多汲汲无名之辈视为镜像。
五. “反抗”的双重性:英雄与凡人的分野。
影片通过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与申公豹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反抗的局限性。哪吒的成功离不开天命与家庭资源的加持,而普通人的反抗往往困于现实枷锁。这种对比暗示:真正的公平需系统性变革,而非个体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
《哪吒2》通过芸芸众生的角色隐喻,构建了一个充满现实批判的神话镜像。从“申小豹们”的挣扎到玉虚宫的权力游戏,影片既展现了普通人在规则中的无力感,也呼吁对更包容社会结构的期待。这种对群体命运的多维度剖析,超越了传统动画的娱乐性,成为引发观众共鸣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