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似乎越来越重视仪式感。
初见时的你好,挥手时的用力再见,睡前的午安和晚安,对于美食美景的拍照留念,对生日五一十一圣诞的雀跃。想永远保留一份新鲜感,想永远传达着今天很重要,此刻很重要,你很重要的讯息。
而在前几年,或者说是前十几年,我是一直没有什么仪式感的,我们一家人也是没有什么仪式感的。
想要好好吃饭就好好吃饭,无关乎节日,想要出去玩耍就出去玩耍,无关乎节日,想要逛街购物买这买那就去买啊,和节日有什么关系,哦最后一项可能有,因为打折。
今天给妈妈发微信,她在买东西,和母亲节为自己添置点什么无关,只是刚好缺又刚好看见了合适的。妈妈很少网购,我说有什么缺的我网上看见合适的了给你吗,她说不缺啊,等我赚了钱再说吧,反正她很好满足的。
嗯。
没什么仪式感的一家人还还有着的一点点默契大概就是回家好好吃饭。
据说是妈妈先会做饭然后带着爸爸会做的,慢慢的就变成他俩都在家的话就是爸爸做饭,而爸爸酷爱看每日农经这种养鸡养猪养蔬菜的农业节目或是味道啊舌尖上的中国啊这种美食节目,尽管并没有因此走上致富道路的捷径或是研究出什么花式菜品,但厨艺确是在养猪专业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路高歌。
一个节假日会跟我比谁起的更晚,谁饿谁起算谁输的爸,一定会在哪怕快11点的样子如果自己做了早饭一定叫你吃早饭哪怕还在床上睡的像只猪,以及热气翻腾的夏日早早起床你一睁眼起床发现他搬着小凳子坐在卫生间刷着一大桶小龙虾... ...诸如此类关于注重吃的小细节,在一个有一点点肚子不算中年油腻的大男人身上表露无遗,还是有点可爱的。
而我妈,每每我放假前一定先买一堆零食预备着,比如干货市场的开心果、巴旦木、碧根果之类都是标配了,有时会从上海带点没吃过的或是吃过绝不会踩雷的小点心,我滴个妈呀,真的是吃不完吃不完,像松鼠过冬般屯起的一小箱子零食,可能在暑假或寒假的尾巴上还剩半箱。
“吃不完你都打包带走啊!”
就这样,每次上学前收拾的行李一定有至少一个包或是袋子,沉甸甸的装着零食,从襄阳到石家庄完成一次北上的旅行,好嘛,腰上的肉又可以养半年了。
学期中旬要求妈妈从家里寄点衣服或是其他时,包裹里一般以上的重量一定是吃的,毋庸置疑,哪怕之前以减肥为理由百般拒绝,妈妈一定会用行动表示减肥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虽然是一家子吃货了,虽然到现在我被惯的对于厨房只会蒸饭和包饺子这点项技能,也依旧在家里的每顿或丰盛或日常的饭菜的款待下活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并不是不够独立,一个人在外地上学生活也打理的很好,只是觉得有人惯着的日子可真滋润啊,有人愿意惯着我那我就赖着呗。
从小到大的我的成长似乎一直是一汪泉水向下流淌,不疾不徐,偶尔有转瞬即逝的几朵小浪花翻腾一两下很快就归于平静。
几乎是散养了,尊重我的每一个选择,印象很深的是从小就对我该如何对待朋友有了引导,该如何回报朋友的好意,以及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以各种方式打磨我身上关于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天生的自私面,现在想想都是不过时很受用的教育方式。
也并不后悔在一半自选一半家庭影响下选择了现在所在的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父母想的没错,至少这个专业让我在追求我更喜欢做的事情时有了底气,是山穷水尽也有退路的安全感。
选择另一条职业方向,选择考研,选择等等等他们此前并未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反馈的很多事情,让他们每日都充满了担心,尽管我会用努力证明我也可以,但就是有源源不断的问候与担心的句子来自于父母的两颗操碎了的心。
起初很是不理解,闹脾气,对于某个阶段的我来说明明有各种各样重要的事情要准备要操心,为什么一打电话就要问我吃饭了没,吃的什么,怎么还不去吃饭?
总觉得是不被理解。
后来想想,能陪我并肩走过这20年来的路的人,还要让他们怎样呢?没有话题创造话题的人,四季分明的问候的人,他们或许也知道再难以并肩,那么关于吃饭,关于冷暖,随便说点什么也好吧。
嗯。
其实除了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人与人之间相处还能有更重要的事情吗?或许有,但那都不如在揉碎了的四季轮回里,在一蔬一饭的烟火气里,漫无目的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些碎语,这样的日常来的安心与温暖。
也许爸妈只是想告诉我在外地自己一个人也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吃饭,好好穿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前。
总算找到了这张截图,2017年8月4号下午7点14,那时,坐在图书馆四楼走廊还在辛苦的复习司法考试,是无数个我觉得平凡可贵的时刻中的一个。照片在单反上,有时间补上吧。
嗯,
会好好吃饭的,
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