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周国平先生这部短小的作品,便尝试着看能否读进去、读下去。文字里的我是一个爱叨叨的人,虽才疏学浅,可此刻就想借着这本书,嘚啵两句。
开篇周先生就道明该书是写给小孩子的。为何?因为处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信息化的时代,平日快节奏的生活,固化的思维模式,社会中的人形色匆匆,留出的点点时间,无暇顾及周边,只够冷眼相看。成年人为了谋生,为了家人更优质的生活,说白了也就是为了那该死的金钱,忙于工作,忙于打拼,当然会有快餐式的消遣放松。如此,好似每日就过得很充实了,实则内心多少贫瘠。不过我觉得呢,一个人总能碰上一个难得的僻静,做几番思量。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谈到精神、谈到灵魂,这摸不到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停一停,适当调整,让灵魂和精神跟上自己的步伐。
作为一枚小小“书童”,以我现在的修为,枉自和别人谈论精神、灵魂,这是一种不自量力。但这本书讲到的“何为独处”、“ 面对苦难”、“ 做人修养”,文字虽不多,还是给了我一定的启示。
我们绕不开独处,无论你是怎般的喜欢热闹,怎般的害怕孤寂。但正如周先生所言,独处是面对自我时的一种检验,能否在这种情形下收获一份充实,同时能否真正享受这一段自己存在感最强的时间(人一向看重自身的存在感),这是要自问内心的。
我们也绕不开困难,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幸运光环,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段艰难时期,或许是生死与灾祸,或是与金钱名利有关,也或情场上的惆怅。处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该如何保持镇定冷静,这可能更在于平日点滴修为的累积吧,这也反衬出平时简单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幸福,人活于世别有那么多牢骚,不满之时自己就要亲身做出改变。
而做人修养实则是可以绕开的。可真要绕开了还能称之为“人”吗?修身养性,心胸坦荡,自不愧于此生。当然,有这样一种认识我是要提及的,当你对陌生人饱有礼貌和谦逊,对家人和朋友却是一味的抱怨粗鲁,那我想,你定是一个极其愚蠢之人。
最后谈一谈读书和文字。文中谈到书的可读类型,其实就是人们的对于所读之书的选择,分别是,完全不可读、可读可不读、必读。虽全凭个人爱好,但就我看来,每个人每日该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用在读书之上,这是一个基本。关于写字则是兴趣了。我自己的小小感受,五千多个常用汉字,由着自己在一定规则下任意组合,落笔成文,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这就是我如今为何醉在其里的原因吧。现实生活中,一本书不说它是鸡汤还是毒药,能令你有所感悟的,你与它就是一场不错的邂逅。
当然,真正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最基本的考量标准,那一定是时间。在历史的风尘下,看能否留下。每日内心的种种驱动,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就是一个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