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周三,想记录下来的瞬间和感受还是蛮多的。
从明天开始,小学部的花卉节将正式拉开帷幕。今天下午送走孩子们后,一年级的伙伴们已经将班级里的花架连同孩子们的“心头肉”一并搬到了北大厅,并将孩子们制作的小手工把学校和教室的窗户简单装饰了一番。不知道这群孩子们明天从北厅路过的时候,会不会高兴坏了呢?
每一天,教室教室都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就像孩子们种植的多肉,有抽芽的,有开花的,也有悄悄的长高的,班级座位的形式、话题学习的进度、教室内外的装饰以及孩子们一早进班后的习惯,课上他们的学习状态,当然也包括老师的心情,都在不停的生长、变化着。教室与其说是一个空间,更像是一个随时变动的有机体,有生命、脉动,每个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这个空间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室中的一员,其作用与孩子而言同等重要但不意味着二者能完全取代彼此。
前一段时间一直跟着团队共读《像冠军一样教学》,也在不断地自省自查,并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课堂当中。清明节回来之后,我和徐老师尝试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每天早晨利用碎片时间,用明确的语言推动孩子去观察教室环境,慢慢清楚自己下一刻需要做什么——
孩子进班之后能否立刻进入思考的状态——是与他们回家之后的状态同一的。刚开始在班里尝试这个方案的时候,不是很顺畅,因为孩子们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早晨进班的节奏已经固定,并不会主动寻找老师提供的“暗示”(暗示是隐性的,他们习惯了老师的“明示”),看看老师有什么新的安排。他们像往常一样交作业,但无法保证作业的摆放是整齐的,交完作业后,男孩子之间总需要追一追彼此来释放一下满身的活力一直到快上课……所以近两周的时间,我们和孩子共同在改进的就是从清晨进班后的这短短15分钟。目前这个方案仍在实行,后续还会依据班级的情况作出调整,仍有少部分孩子需要老师的提醒才会挪到位子上。
好的迹象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自己交完作业之后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像冠军一样教学》第十章的小结中有语:“结构和纪律会带来自由和自主性。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违反常识。但事情的真相是,课堂的系统越自然、程序化越高,限制反而越少。”但是,“秩序只是方法而非目标”的观点的进一步补充我非常赞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白,保持课堂秩序或者说安静不是一堂课的最终目标,也不意味着老师的成功,恰恰相反,学生在课堂中有静有动,能静下心来学习或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指向的是学生),这或许才是老师应该努力的地方。如何确保老师对于孩子的高标准行为的落地?需要老师依靠课堂系统的确立和课堂惯例的养成,指向的是老师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高标准的行为要求。所以啊,当一名称职的好老师,真的好难。
周一和孩子们读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彼此共同讨论了狐狸和乌鸦这两只动物各自的问题,问他们喜欢狐狸还是乌鸦时,孩子们的态度很保守,不敢说狐狸,也不太喜欢乌鸦。之后和他们分享了一首有趣的作品——《我喜欢你,狐狸》,他们对有着漂亮尾巴的狐狸的喜爱度随之大增。于是,顺理成章的又有了一份故事新编。
“狐狸叼着肉,一溜烟地跑走了……”
周二下午的体育课,例行点人数的时候,我发现娃娃堆里少了一个女孩,便问道:“女生少了一位?是谁没来?”一个娃娃说:“***没来,她在家里。”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用“教室”时,一些孩子顺势笑了起来,他迅速将“家”改成了“教室”,并腼腆的笑了起来。我心里倒是蛮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