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3

第四章 全班最优

引子(P83)

那个10岁男孩一直和他母亲在一起,嘟囔着上学没意思。

作者提问: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既不是因为入学难或缺乏人才需求,也不是因为家长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受教育。那么,阻碍的究竟源自哪里呢?

供求之战(P85)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以及如何进行干预。

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很大程度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反对凯恩斯主义,市场万能?呵呵了)。

低要求(完成小学课程就行)、夹杂私货(取消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的教育政策体现他们的立场(只要上课就行),反而对于教育质量要求排在了八大目标的第6位。

教育普及率提高,提高了学校和家庭的成本。

千年发展目标中并没规定孩子们必须在学校学到东西,只是说他们应该完成基本的课程。

世界银行调查结果,印度公立学校50%的教师都在上课时间缺席。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孩子们学习呢?

布拉翰(印度教育研究组织),在阅读和数学方面,上学的孩子反而不如不上学的孩子。

所以,仅仅保证上学并不能解决“教育陷阱”。

而且,不仅仅是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其他国家也是相同的结果。

需求达人案例(P89)

教育质量低是因为家长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回报低,需求也同时降低。

家庭投资教育回报太低,所以需要有条件现金转移。

有条件现金转移的奇特历史(P92)

现金转移(其实就是教育补贴)可以使家长拜托季度贫困的状态,或许也拓宽了他们的思想空间,让他们拥有更长远的人生观:教育必须现在投入,而这部分费用要等到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得到补偿。

相反,如果不进行现金转移,而是由父母的收入决定教育投资,那么有钱人家的孩子即使无任何天赋,也可以收到更多的教育,而天资聪颖的穷人家的孩子则有可能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因此,让市场操纵一切,并不能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接受教育。

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有用吗?(P95)

这种教育政策在非洲国家毫无帮助,但在印度尼西亚取得了成功:因新学校的建立而每多接受一年小学教育的人,其收入将提高8%。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使人受益匪浅,喜欢阅读的人可以从通过阅读报纸和公告栏了解政府政策而受益,比如说获得一份正式的工作,或者生意做得更好。

从教育政策看,无论是供应策略还是需求策略没有非此即彼,供应能够带来好处,需求也是一样。

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确实存在着问题,作者在最后提出问题:难道说私立学校破解了教育质量的问题?

私立学校(P97)

私立学校到底能否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私立学校得到政府和家庭的支持,很多低收入家庭为了获得阶层的跃迁,即使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

一个惊人的现象由此产生,整个南亚及拉丁美洲出现了很多廉价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每月的学费仅为1.5美元。这些学校(包括他们的老师资质)令人质疑,但是老师出勤率却比公立学校高出8%,学生阅读水平也更高。作者承认私立学校的孩子比公立学校的孩子学到的更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完美无缺。

布拉翰与私立学校(P98)

作者通过简单培训出来的志愿者以及半志愿教师可以达到比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教育质量更高一些。这很令人玩味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