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早期教育渐渐进入公众视野,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也纷纷出现,例如金宝贝、东方爱婴等。新西兰从1972年开始从事婴幼儿成长跟踪,该国教育部在《面相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由此可见,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着手,而0~3岁的早期教育也是幼儿发生发展的关键期。0~3岁作为早期教育的黄金阶段,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爸爸妈妈都想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那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教也就成了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那什么是早期教育? 怎么进行早期教育?不上早教班,孩子真的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那早期教育主要是做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早期教育和传授知识的小学教育是有区别的,它主要体现在早教的知识是在生活中积累而来的绝非灌输。其次它不以学习知识为首要目的,它注重的是幼儿的亲身体验,使幼儿通过自主操作、音乐、运动、游戏等方式丰富幼儿的感官。最后又通过这些外在的感官刺激,促进幼儿的发育。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对他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怎样进行早期教育?依据《婴幼儿保育与教育》一书,首先要知道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而婴幼儿时期又是人许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才可以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所以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我们要做到这些方面:
孩子才出生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是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通过听、看、触摸、品尝等来获得信息并存在大脑中。所以对孩子的视觉训练可以在其上方20厘米处挂色彩鲜艳的玩具,也不要多看,以免出现对眼的状况,也可以带他去外面看看,不仅要看静物,还要看活动的物体。听觉训练包括音乐熏陶,每天两次,每次5~10分钟,4个月后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还有与孩子说话,不时地喊喊他,与他说说话;还有给他提供各种听声音的机会,如风声、雨声、雷声,这些都是训练其听觉的有效方法。嗅觉和味觉训练主要是那食物给孩子嗅和尝,并让其跟着父母说:香、臭、甜、苦、咸等。触觉训练就是让其抓、摸、感受,通过触摸的方法去探索物体的软硬、粗细、干湿等,从而发展他的触觉,促进孩子脑的发育。综合感官训练就是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综合认识。
孩子的动作发展是从头到脚、从大到小的,对其大动作的训练,就是民间流传的“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怕周会走”;精细动作第1个月不要给宝宝带手套,第2个月经常刺激宝宝手心,促进抓握反射,第6个月教幼儿撕纸,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9个月时,精细动作进一步复杂化,总之在这一时期,就让他多多探索。
语言的发展,根据研究表明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语言学习机制,而0~6岁又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0~3岁则是语言启蒙的最佳时间,一旦错过,并且在其成长关键期放弃教育,任其发展,他们就会失去最佳学习时机,往后再学就得付出更多的心力与时间。这不是我危言耸听,例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在70年代初,美国一位叫吉妮的女孩在其出生20个月后,被其父亲囚禁于小木屋十二年,这期间,他听不到声音,并且只要他发出声音,就会遭到毒打,直到13岁才被发现,这时他完全不会说话。后来语言专家对他进行长达7年的认真细致的语言训练,但他说出的仍是语法错误的句子。这一案例,较直接的为语言习得存在关键期这一事实提供了证据。所以我们一定得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幼儿进行早教还得注意向孩子传授知识应该是能引起孩子求知兴趣的,还得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过易与过难的情况,因为如果太深太难,就会使孩子望而生畏。再就是要以鼓励为主,如果你过多的处罚不仅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还会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导致他们厌恶学习,讨厌学习。最后请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不是说你是家长你就什么都是对的,这也间接的让我们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孩子天性爱模仿,父母作为他的首位模仿者,有时候小孩的行为也反映出这个家庭的教育,所以请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很关键,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起孩子的早期教育,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也纷纷给孩子报早教班,现在许多明星也都带着自己孩子报早教班,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明星效应,也在无形中带动了不少家长。可如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早教机构,父母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就造成了父母得选择,我是给孩子抱一个怎样的早教班,还得考虑我的工资是否能够承受住,这也是现在形形色色的广告使家长陷入了一个误区。
这也提到另一个问题,不上早教班,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答案不是绝对的。早教班本身就只是对孩子进行进行早教的一种方法,就像蒙台梭利教育观现在如此流行,也是因为它重视儿童早期经验,主张通过感知和运动的协调,促进他们大脑的认知发展。所以说如果家长在家就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及环境,早教班不上也是可以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早期教育更注重的是亲子教育,毕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而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这也就提到了另一个观点:“生活式早教”,也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生活式早教”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倡导的“PAT”运动,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要知道早教是有益于情商启蒙的,可如今有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甚至交给父母带,幼儿也就缺少了亲子陪伴;当然也有不少父母给孩子报了早教班,并陪同上课,这也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你真的有拿出时间陪孩子吗?课后你还知道怎么跟自己的孩子互动吗?我听过有这样的事,一对年轻的父母,也给他孩子报了早教班,可他还是把自己孩子给他的爷爷奶奶带,问起他的父母,就会说:在家玩手机呢?这不可谓不令人愤怒。毕竟对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是课上那几十分钟,也不是简单的去上早教班,这一类的孩子他缺少的更多是父母的陪伴。毕竟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里,家庭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洛克的“白板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片白纸。而我们这些人就是画笔,给他怎样的教育,他也就更趋向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吧,少玩点手机,在不陪他也许就长大了。所以早教重点不在于要不要上早教班,而在于日常生活中,多陪陪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就好比在《妈妈是超人》这一栏目中,黄圣依与他儿子安迪在第一期就是由于缺少陪伴导致互相的陌生。所以说肯定也会有双职工离不开身的情况,这是必须承认的,但也仍有很多非常忙碌的父母可以将孩子照顾的很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忙碌不是忽略孩子的借口和理由,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有没有真心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一份心。所以不要再把所有的亲子问题都归在陪伴少这一方面了,很多时候不是时间不够而是用心不足。
总而言之,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并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求职的欲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毕竟早期教育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是启蒙,而不是系统教育。而在我看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真正的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