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强盗不可怕,只要强盗有文化

有唐一朝,诗人多如繁星。仅以中唐(766~835年)短短的六十九年而论,便涌现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李贺、韦应物、元稹、孟郊、贾岛等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聊中唐诗人中的一位,咖位没有以上几位大,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即使在他生活的时代,其名气也称得上家喻户晓。

李涉。

(这是小禾的第21篇文章)

李涉生平

李涉,生卒年不详……推敲其留下的诗作,可以知道他活跃在中唐时期。李涉是河南洛阳人,少年时客居梁园(今商丘市内),为躲避战乱,李涉与弟弟李渤避地南方,在庐山香炉峰下隐居读书。

不久后,李涉率先出山。据说在韩愈的敦劝援引下,先后做过地方官员幕僚、太子通事舍人等官职。因为投书向罪臣喊冤且向主事官员行贿,李涉被贬谪到峡州(今湖北宜昌),担任管仓库的小官,一待就是十年。其间因为生活窘迫,他甚至动员自己的老婆出家为尼……

遇赦返乡后,李涉隐居少室山,不久后便被唐穆宗征辟为“大学教授”——国子博士。由此,“李博士”之名天下皆知。

后来,因为受到裴度门吏武昭的牵连,李涉遭权相李逢吉排挤,被贬至康州(今广东德庆),几年后才得以北还。

两首牧童诗

在闲居读书时期,李涉曾写过一首《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诗写的很轻快,诗句所描绘的声、色、情、景也十分生动有趣。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勤快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的活灵活现。

谪居康州期间,李涉又写了一首牧童诗《山中》: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这一次,牧童的形象不复可爱,不但放纵牛儿偷吃诗人的嫩竹,还无视诗人的呼喝,恣意嘲笑。诗人想要告状,然而主人又迟迟不归……

这当然与诗人遭遇贬谪、满腹怨愤有关。

赠诗强盗

这是李涉流传最广、最具传奇色彩的事迹,发生在李涉担任国子博士,前往江州探望弟弟李渤的途中。

当船行至一个名叫井栏砂的地方时,李涉一行人遭遇了强盗打劫。有趣的是,强盗并未粗鲁行凶,而是先喝问“船上何人”;更有趣的是,在得知船上载的是李涉博士时,强盗头子喝令手下停止劫掠,客气地请李博士给他们写一首诗。

李涉听罢,也不废话。展纸研墨,一首佳作一蹴而就: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将强盗含蓄地称为“夜客”和“绿林豪客”,也是急智满分。

据说拿到诗的强盗头子相当满意,非但归还了李涉诸人的财物,还倒贴了不少金银珠宝。

由此可见,李涉在当时的名气已经很大。而诗歌的用途也是够广泛:不但能被用来酬答亲友,还能用来酬应“绿林豪客”。

当然,使这首诗广为流传的更重要原因,是它以幽默的笔调,讽喻着社会动乱、贪官肆虐、盗贼横行的严肃现实。

苏轼读了都点赞的一首诗

由康州北归途中,李涉游览位于江苏镇江的鹤林寺,偶遇高僧,相谈甚欢。李涉在寺中留下著名的诗作《题鹤林寺壁》: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本来因宦海沉浮而满怀愁闷、心绪不佳,因为置身幽静之地,加之高僧的点拨而豁然开朗,获得新的认知。直至今日,“偷得浮生半日闲”仍是为生活所困的人们的一大向往。北宋文学家苏轼特别喜欢李涉的这首诗,在镇江时,他曾多次登临“竹院逢僧”之处,在山水竹影间放松身心,纵享自然自由之趣。

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后续。

元代名士莫子山有一次外出,路遇一座古寺。本以为也可以像李涉那样碰到一位能以清凉智慧洗濯俗尘的高僧,不曾想却是个满身铜臭的俗僧。拗不过僧人的死缠烂打,莫子山只好挥毫题诗: 

又得浮生半日闲,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终日昏昏睡梦间。

单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李涉原诗的颠倒变换,但莫子山的无奈和窘迫、僧人的庸俗和无赖,却是跃然纸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