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而世界依然存在。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止庵
死亡本是个沉重的话题,但是今天我希望自己能够坐下来,以平和的心态来谈一谈。
这几天在读止庵先生的《惜别》,这本书是止庵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写的。全书以母亲的离开为起点,分为六个部分,对母亲的追溯和对生死的思考这两条主线交替进行,从而凝练出关于生与死的人生体悟。在整体视角上,以死的角度去看待生,能让人对生有一种不同的认识,从而学会“向死而生”。
他总结:死亡,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而世界依然存在。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恰逢今天早上又读到了徐沪生的文章《爸爸走了,我靠读书和写作孤独的走下去》,看完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被触动,不禁为之动容。从18岁到25岁,本是青春最美好的年岁,却因为父亲的重病,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徐沪生不得不扛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努力学习、工作、拼命挣钱,只为给父亲治病。
这7年间,他不知道无忧无虑是什么滋味,总是焦虑、发愁、哀声叹气,唯一的念想是“只求爸爸还活着”。
01 活着就是一种念想
不管是止庵先生还是徐沪生,感受他们的文字,回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鉴证过的死亡,我觉得相对死而言,活着就是一种念想,只要活着,念想就在。
还记得当初母亲遭遇事故的时候,我非常坚定的以为:“我还没有长大,母亲肯定是舍不得离开我的;只要母亲醒过来,哪怕她成了残疾人,我也会照顾她,一起好好活下去!”带着这个念想,从医院出来,我镇定的走进期中考试的考场,想着“要考出一个好成绩,母亲醒过来之后一定会很高兴的!”就是这种念想的力量,能让自己在痛苦中还能考出年级前十的成绩。
可是后来,一个星期过去了,母亲依然没有醒过来,在医生让家人准备后事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彻底崩塌,母亲没了,整个念想就没有了。那个曾经朝夕相处的人,再也不会在你放纵的时候苛责你,在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
止庵先生说“死对于死者是一种完结,而对于生者是一种不幸”,形容的就是我当年的那种情形。
02 向死而生是一种勇气
对于死亡,庄子是超脱物外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孔子是积极入世的“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正因为如此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庄和孔子告诉我们:人类终究无法逾越生死,但对于生死的态度,主动权却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所以:向死而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勇气。
既然知晓人终究有一天是要死的,那就要认真的对待活着的每一天,尽自己的努力让这有限的时日变得更加精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等到它终究要来的时候,你会告诉自己至少曾经活过。
一些人死了,一些人活着,一些人不幸,一些人幸福,这就是世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场景。你能做的,就是带着念想和勇气,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