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六年(747),顶着尚书省库部员外郎头衔的王维,往来长安与辋川之间,亦官亦隐,日子过得还算波澜不惊。
所谓“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吧:
雨一直下,气氛还算融洽。
王维不禁扪心自问:
在大唐的屋檐下,我们似乎渐渐感到心在变化。
你依旧爱着大唐,也许也带着恨吧?
青春耗了一大半 ,原来只是陪他“玩耍”。
写点东西,算是给后世,作个见证吧?
这也算是“新曲旧唱”罢。
回到辋川,连绵的雨,不仅没有给王维的心绪涂抹悲情,反而幻化成为怡人云烟。
这不,王维披着一袭蓑衣,坐在辋川别业的最高处,“静观自得”,开始酝酿构思一部“盛唐田园交响曲”。
先把目光放远,投向烟雾弥漫的村庄。
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淡远雅致的水墨画——
久雨后空寂的山村中,缕缕炊烟,徐徐升起,该是农家妇女在“蒸藜炊黍”吧?
一连下了几天的雨,空气湿度大,柴火自然难烧,炊烟更难升起。唉,也真难为了“巧妇”!
王维的脑海里,忽然蹦出一个字——“迟”。
这个字不仅指“炊烟”,恐怕也如自己当下的“闲适安逸”。
这感觉,有意思!
寻常农家的锅灶里,无非是“蒸藜炊黍”,最简单的“粗茶淡饭”而已:
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说的灰灰菜,十分常见。
黍: 一种谷物。藜子,就是大黄米,古代的五谷之一,常常被当作主食。
这些农家妇女,好不容易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田间地头。因为,家中的男性,一清早就去地里耕作了。
王维看到,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开始移动着些许人影。
他想象着,这些劳作多时的男人们,捧着热腾腾的饭菜,望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内心该是怎样的欢欣......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田园牧歌。幸福,原本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姑且就像“拍电影”,再把镜头扫向村外:
“扑哧扑哧——”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嘀啾嘀啾——”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动听的叫声。
从专业角度看,这些无疑都是“特写”镜头。
就“拍摄”技巧而言,如果放在当下,王维绝对堪称“名导”:
白鹭是大鸟,姿态优美,让它在广漠的水田上,翩然而飞,意态闲适潇洒,立马会吸引我们的眼球;
黄鹂是小鸟,声音甜美,让她栖于茂盛幽深的树林深处,互相唱和,其音清亮婉转,霎时能让我们的耳朵“怀孕”!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动静结合,色彩和谐,山水田园之美尽在其中——王维不禁有些自我陶醉!
陶醉之余,王维转回“内观”,细思自己当下的生活,更是感慨万千。
这或许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真可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朝槿,也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
从结字角度看,“堇”意为“短暂的”;“木”与“堇”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木本植物,其花朝开暮闭,为时短暂”。
王维知道,“槿”的花卉,都是“朝生暮死”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古人又称其为“舜华”。
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葵,在先秦时被誉为“五菜之主”,是重要的食叶蔬菜,因为叶子嫩滑,有助于吞咽,所以,对于年长的人,十分受用。
王维年过不惑,对此感触颇深:古人不懂牙齿保健,岁数大些,牙口就变得不堪,吃东西以吞食为主,于是,滑溜溜的葵菜叶子,便成为了自己的最爱。
此时此刻,王维沉浸在辋川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静修持斋、参禅悟道,物我相融......
王维显然很享受这种生活:山中静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观木槿,松下折葵,吃着清淡的蔬食,慢慢参悟人生。
入世随缘,声色犬马任君去,尤其是裴迪在的日子,纵酒放歌两由之;
出世独处空山,幽栖松林,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亦能清心寡欲、静习养性。
时光飞逝,当年风流倜傥的状元郎,现如今已经成为两鬓斑白的“野老”了。
王维忽然很喜欢“野老”这个自称:既为“野老村夫”,便意味着早已经淡泊了名利,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此谓“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刹那间,王维觉得:自己似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林泉之乐了。但是,不信者有之,猜疑者也不在少数!
唉,惜缘不攀援,懒得去解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所谓“放下”,说得容易,做起来却难。
自己身为朝廷命官不假,但是,这种自带“光环”,至少在离开长安那一刻,就被尽可能“褪”去了。
在辋川,能够与街坊邻居和谐相处,便是明证:“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辋川别业》)
你看啊,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我王维回来了,都“披衣倒屣(xǐ)”赶来相见,开怀畅谈于柴门前......
离开久了,大家似乎还很牵挂。这种感觉很好。
可不是嘛,在不相识的稚童眼里,自己就是“野老村夫”!
偶尔被小孩调侃“恶作剧”一下,王维反而觉得很惬意。
浮想联翩,王维想起了老庄的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争席”。《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如此看来,他们相处就很随便了。
人啦,要把自己当回事,但是,切不可“太把自己当回事”!请注意,是这个“太”字!
第二个典故是“海鸥”。《列子·黄帝篇》载:在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待他来到海滨,海鸥看见他,便飞得远远的。为什么?因为此刻他生了“机心”。海鸥是何等聪明,当然觉察到了。
人啦,别耍小聪明,生“机巧之心”,把人家当傻子。人家只不过,不愿意当面“点破”而已。例如,这只刻意“躲开”你的海鸥。
没有攻击你就是好的,人家是给你“面子”!
这里姑且说说杨朱其人。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 ),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认为是早期道家和“隐者”的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危险中得平安,杨朱推崇的一种方法就是“避”: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王维十分喜欢“杨朱哭‘歧路’的故事”。
《荀子·王霸》载文说,杨朱走到十字路口,感慨道:"在这个地方要是方向走错半步,就会导致千里的差错呵!”因此,他伤心痛哭起来。
杨朱哭“歧路”,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人生道路。
选择走“哪一条路”,实在是太重要了。
王维深有体会:
对于没有方向的船,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回到书斋,王维把自己的感悟整理成诗,以《积雨辋川庄作》为题,一挥而就,自己慢慢品味。
诗曰: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zī)。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未完待续)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