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慢慢来,完全不必急在一时一刻。
特别是有关人生方向性的问题上,务必要深思熟虑,精打细算。
如果匆匆忙忙,往往行动得越快,离目标反而越远。
1.说话慢慢来
很多优秀的演员,讲话气定神闲,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葛优,冯小刚,张嘉译。
娓娓道来的语速,让听者整个沟通过程感到非常舒服。
听他讲话,那简直是一种享受,整颗心情都放松下来了,频率也被一起带动了,进入了慢节奏。
哪怕偶尔碰到急性子,喜欢“快进一口气看完40部连续剧”的那种类型,难道跟着他的节奏走?
不要替别人着急,他急他的好了。
和别人讲话时候,尤其起冲突的时候。
完全不需要急于发言,非要显摆自己能说会道,听清楚对方要表达什么,再发表观点不迟。
如果对方蛮不讲理,强词夺理,那就少讲话,甚至默摈,听一半走人都可以,这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你的一种态度。
而且,越想解释,越想一次性解决问题,往往言多必失,事与愿违,少讲话反而更能达到效果。
2.走路慢慢来
走路时候,一旦频率加快,内心势必感到紧张,血压就上来了。生理节奏绝对会影响心理。
快要闪红灯的时候,就不要去抢那短短几秒钟,又不赶火车。
我一般“倒数10秒”就停下来了,慢慢晃悠过去,路口站一会儿,发发呆,看看街景。
坐地铁的时候,眼看地铁门都要关上了,还看到几个性急的哥们儿小姐儿嗖冲过去,实在危险。一趟地铁顶多等个两三分钟,何必如此惊险。
还有在小道路口,汽车挡住视线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往往出事故就在这些地方,钻出来的电瓶车撞一下堪比汽车效果。
慢慢走路,沿途看看风景,还能激发灵感。每次走路就当成一次散步,是运动的绝佳机会。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半会在家附近的菩提大道散步,可见走路对这位老人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既能思考,又能健身。
3.吃饭细嚼慢咽
好不容易等到一日三餐的人间美味时刻,却三下五除二不到五分钟把吃饭解决了,那也太对不起自己了。
一勺一勺送到嘴里,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嚼它个三七二十一口。
吃会儿放下筷子,看看视频,吃会儿放下勺子,和人聊聊天,说说冷笑话,多么惬意自在。
不用着急,放下一切,这是属于你的享受美食的时光。
4.工作慢慢来
工作不用着急,大不了加班呗。
你完成得这么快,老板都感到惊讶,都感到不可思议。
还自以为老板能够夸奖你几句,觉得你厉害,再给你来个大大地赞吗。
他可是想这些事儿实在太容易完成,当然给你更多任务以此填满你在公司的时间,能者多劳么。
他可不会因为你手脚快,空出来时间让你腾出手来发呆刷朋友圈。
特别是那些宣扬加班,鼓吹996是福报的企业。
不如慢慢来。心情自然也不会这么紧张,等其他人走光了,我还有足足一个小时,可以缓缓处理手上任务,整个一天都是悠闲自在的。
既然加班都完成不了,那么老板也就认可了。
要么把任务分派一部分给其他人,要么就不再额外填鸭你了,年底说不定还给你加薪升职,来番获奖感言啥的。
5.起床慢一些
早上起床的时候,伸展一下懒腰,打几个哈欠,在优雅起床音乐中缓缓坐起身子来,顺便来句早安亲爱的。
特别是上了年龄的人,不要嗖的一下就站起来了,又不是军事化管理,楼底下下达了二分钟内必须集合完毕的命令。
上班怕迟到,晚上就早点睡觉。早个二十分钟闹铃,让自己的时间始终是充裕的,心情始终是悠然自得的。
6.决策慢慢来
重大决策不要立马下决定,马上动手去完成。
既然没想好,就拖着呗,急个毛线。等想好了,再确定怎么做。
你说:心里憋得难受,不马上决定,那是一个堵。
那就要把“不做决定,不做判断”,也当成“一种决定,一种选择”,心里就放下了。
就像考试题目ABCD,四个答案,有个答案为“不知道”,为什么不行?
古希腊怀疑主义创始人皮浪: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7.做事慢慢来
做事情不要一口气做完,凡事不急在一时。
认识一位老先生,搬家拆成了好几次,每次搬一点点。坦然自若,悠闲自在的完成了整个搬家的任务。
置换一套房子,挂了好几年,没事儿就去看看,有事儿就算了。
在机缘巧合下,才出手置换,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一点儿不辛苦。
平时都没有镇定自若的习惯,甚至不往这方面刻意培养一下。
遇到大事情的时候,怎么可能冷静地下来,怎么可能理智处理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让生活节奏慢一些,让自己更加从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