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2:
记得《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在最后一个章节发出倡议:未来学校要营造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构建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构建满足学生课程需要的课程体系、创设开放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叫“自能学习”,我认为二者可以发生关系。"自能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以质疑为核心,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朝着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学习方法不断优化、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方向发展的师生良性互动状态。”要实现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离不开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未来学校。我们一起来看:
“要激发学生自能发展,重构课程设置极有必要。在具体实践中,课程设置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课程结构合理、内容选择恰当,包括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二是内容精选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自能课程”由必修和选修部分共同组成:“必修”着眼于认真落实国家课程,依《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优化和选取,同时学校会依照学科特点开设如语文阅读课、数学思维课、体育素养课等特色课程等;“选修”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结合学生能力、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发相关课程,目前各学科组根据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原则,每学期均开设70余门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由此看来,如果不能打通时空限制,不能冲破观念、硬件、技术上的束缚,就实现不了互联网与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未来学校要培养的,是适合未来社会发展、或者说是能够为未来社会服务的具有增值才干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局限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里肯定是不够的,而与此同时抛开学校的教育同样也是天方夜谭,唯有着眼未来、落实现在的培养方式才是最明智的。换句话说,“自能学习”更有利于未来学校的构建,未来学校创设“自能学习”情境更有优势,二者应该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文章还提到,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主要场所,“自能课程”的构建也必然带来学校课堂结构的变革。实验校已在开发利用“自能课堂”模式,摸索出以学定教、注重质疑、注重知识迁移等共性,力求每个学生最佳发展。而“自能学习”强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形成个人自主探索能力。在“必修”和“选修”课中,他们设置了丰富多元的智慧型拓展作业,如图说时政、家规家训、志愿服务、敬老爱老等,引领学生理解生活、实践创新。可见,若能真正实现课内课外同时学习,个体激能将会被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我们向往已久的、在合理开阔的环境里无拘无束成长成才的时代或许就会到来。
链接:《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未来学校兴起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走向,分析了未来学校发展的特征和实践途径,并向所有致力于未来学校创新的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发出了倡议,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教育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