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一行禪師《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一書,既對一行禪師的慈悲深為佩服,也為佛家對人生的詮釋,以及其嚴密的思考框架而折服。以下歸納全書大要,整理書中所得:
第一諦:苦
苦→苦的存在。佛家沒有說一切皆苦,而只說人生有苦,第一諦告訴我們「苦的存在」,這事實必須承認,無從躲避。
前提:要明白「不二、相即互有」的本質
實相超越善惡有無,如善惡是心的產物,而有無左右只是概念,兩者彼此相生,故不二。如苦由非苦的元素構成。
方法:止觀
苦與不苦全繫於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人們所受的苦多數都是基於自己的觀點。我們要停下一切我們在做的事,真正專注於自己所要觀照的對象,承認有苦,了解其根源,以將之轉化,就不致於受苦,而樂於接受它。
理解和慈悲
構成快樂的要素是理解和愛。唯有深觀,始有理解,理解升起,慈悲自生,使轉化苦成為可能。
第二諦:集
集→苦的原因。承認有苦,並了解苦的根源,才能將之轉化。
苦的攝食來源有四
1.日常可吃之食
2.感官
3.意志欲望
4.集體意識
苦的根源有十:
1.貪欲
2.瞋怒與暴力
3.癡:即不正見,因無明而生的愚癡
4.慢心:只看到人我之分,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與別人的比較上。
5.疑:疑心與猜疑來自無知、慢心或欲求。人亦因此失去平安。
6.身見:誤以為「此身即我」。
7.邊見:誤以為凡事兩兩對立,兩邊互無關連。中道即是不二之道,超越一切對立。
8.見取見:學到某些東西,便對此形成自己的看法,而受到這看法所拘執,無法接受新的訊息或觀念。所以應不執著所見。
9.不正見:相信凡事出於偶然而非因果。
10.戒禁取見:以為履行特定的禮儀與儀式便可以使自己體驗自由與解脫。
第三諦:滅
滅→離苦得樂。滅就是滅苦。人人都有佛心,人人都有離苦得樂的能力。
方法:如實踐正念行走、正念呼吸
心態:少欲知足,覺知現在所擁有的已經超過快樂的條件
四項修行
1.覺知當下
2.反思「相即互有」的本質
3.發誓願為菩薩,轉化自己的苦,並幫助他人
4.修持正念攝取
第四諦:道
道→滅苦之道。這指的是八正道,它帶引人們離苦得樂,以恰當的方式看待人生之苦。
何謂「正」:人們願意接受並奉行的行為準則。
那麼,該如何判斷事情的對錯,作者提出五項準則:
1.苦與樂:人們最終目標都是離苦得樂,但人們要分清痛苦、艱苦與苦的分別,也要分清享樂與樂的分別。痛苦、艱苦不一定是苦,享樂也不一定是樂。
2.利與害:苦樂有時難有定準,故須以利害準則相輔,以定去取,判斷事情帶來的整體好處還是害處更大。
3.惑與醒:例如酒醉、吃藥、瞋怒時,人們或欠理智,處於迷惑,故這時別妄作決定。
4.放或守:放指的是,有時候需要破例。如果道德缺乏權變與彈性,就不明智。守指的是,有時候縱然做這事沒錯,但還是不要做。
5.表面與實質:有些事表面看沒有問題,但從內涵實質來看,卻是錯的。
八正道
正見:不存一切觀點,考量一切觀點,而不執著於其中任何一見。
正思:正意向,充滿理解與慈悲
正語:1誠實不欺 2不可對人說一套,對另一人說另一套 3尊重,不口出惡言 4精確,不誇大
正業:行為,也包括行為的結果,分身業、口業、意業
正命:讓我們表現慈悲與理解的職業。
正精進
正念
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