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预付式消费监管,颁发优质企业许可证的探讨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预付式消费模式愈发普遍。消费者预先向商家支付一定金额,换取未来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权益。这本是一种互利的商业模式,既能为商家提前回笼资金,也能让消费者享受一定优惠。然而,现实中却频繁出现商家吸纳会员充值后关门或转让,致使消费者遭受损失的乱象。尽管多个部门对这一领域负有管理职责,但此类不法行为仍屡禁不止。
众多部门在预付式消费监管中各司其职。商务部门依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类商家发行的预付卡开展监管工作,要求发卡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备案,并对备案企业进行监督,对违规企业予以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则负责监督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在商家出现问题时,对其资质、财务状况等进行核查,督促妥善处理消费者充值款项。消费者协会作为消费者权益的守护者,积极调解消费纠纷,协助消费者与商家协商退款。行业协会若存在于商家所属行业,也可凭借自身对企业的约束机制,帮助消费者与商家沟通。公安机关在商家行为涉嫌诈骗等刑事犯罪时,依法立案侦查,追赃退赔。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排查线索,督促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
以我在 2019 年的经历为例,在大理市山西村宾川路上的一家洗车店,销售员上门推销会员卡,宣称充值 35 元可洗车 10 次。当时觉得价格实惠便购买了,可之后去洗车时,却发现店铺早已转让,老板也不见踪影。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反映出预付式消费监管存在的漏洞。尽管多部门齐抓共管,可为何不法商家依旧能够肆意骗取钱财?
究其原因,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可能存在不足,监管衔接不够顺畅,导致部分商家有机可乘。另一方面,监管范围存在局限性,例如商务部门监管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仅涵盖特定行业的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等非法人主体以及其他行业的预付卡不在此列。此外,监管手段或许不够有力,难以对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全方位、实时的有效监督。
为解决这些问题,不妨考虑为优质企业颁发许可证。这一举措对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优质企业而言,许可证是一种权威认可,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为企业发展带来便利。同时,获得许可证的过程可促使企业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许可证颁发的严格标准。对于消费者来说,许可证是一种直观的辨别标识,能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家中迅速识别出可靠的企业,降低消费风险,享受消费便利与实惠。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消费者可以优先考虑持有许可证的企业,减少遭遇商家 “跑路” 的可能性。
然而,实施这一举措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严格的许可证颁发标准。这一标准应涵盖企业的经营年限、信誉记录、财务状况、服务质量、消费者投诉处理情况等多个方面,确保获得许可证的企业真正具备优质、可靠的特质。其次,要构建完善的许可证动态管理机制。许可证不应是一劳永逸的,对于获得许可证后经营状况恶化、出现违规行为的企业,应及时收回许可证,以维护许可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再者,还需加强宣传推广,让消费者充分了解许可证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消费者对持有许可证企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总之,为解决预付式消费中商家欺诈消费者的问题,在多部门现有监管基础上,为优质企业颁发许可证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探索方向。尽管实施过程困难重重,但通过科学制定标准、严格动态管理、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有望逐步完善预付式消费监管体系,为消费者营造更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促进预付式消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